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来到雄安的建设者们,共同见证这五年之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4-01 11:55:38
导读

杨蕾40岁,现任十一科技雄安院院长,参与雄安新区建设5年李强33岁,北京眼神科技公司雄安事业部员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2年王帅34岁,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员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4年在雄安新区容和塔东北角的一个创意广场上,立着“我来雄安了”5个大字。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向这里,满怀期待和激情来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

杨蕾 40岁,现任十一科技雄安院院长,参与雄安新区建设5年

李强 33岁,北京眼神科技公司雄安事业部员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2年

王帅 34岁,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员工,参与雄安新区建设4年

在雄安新区容和塔东北角的一个创意广场上,立着“我来雄安了”5个大字。全国各地的人们涌向这里,满怀期待和激情来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

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才工作组组长唐普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人才流入加速。随着新区进入疏解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大规模开工建设同步推进阶段,人才配套政策的不断优化,也让更多的人跃跃欲试。“雄安新区给了年轻人无限的可能性,而这座城市的发展,也就像新生的孩子一样,那些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和成长,都是能感知到的。作为建设者,奉献的价值能亲眼可见。”唐普亮说。

雄安新区设立5周年之际,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仍在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人们,他们有管理者,有一线员工,有的经历了共同成长的5年,有的一起走过了日新月异的两年。虽然体验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雄安新区,未来可期。

一切规划稳步推进,她见证了大城生长

在不久前的一次“雄安读书会”上,杨蕾分享了自己看完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读后感,乡土社会的百废待兴和人际关系中的差序格局,让她联想到自己在雄安的5年。

每个周四,杨蕾和书友们要聚集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附近的一家咖啡厅,看书聊书,而在其它日程的安排中,组队打球、跑步也必不可少。相比以前的周边配套设施,在经历了几年发展后,杨蕾感觉:“现在挺舒服的。”

这是杨蕾的真切感受。2017年雄安新区正式设立后,杨蕾便踏进了这片她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她原是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人,后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攻读城市规划专业,毕业之后,她先来到北京发展。

今年已40岁的杨蕾,早已落户北京市海淀区,一儿一女的四口之家,让她有了归属感。所以,在决定来雄安之前,她要冲破的不是亲人的束缚,而是自己的心理防线。“孩子也大了,但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离开奋斗了十几年的城市,舍弃相对安逸的生活,也有点难。”在安全范围内,杨蕾还是想往事业这边努努力。

24岁进入设计院,从制图员到质量负责人,再从项目经理走上管理层,杨蕾在离开北京去雄安之前,在单位担任了5年的院长助理。她认为,放掉手中的资源去开辟新的土壤,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去了雄安后,一张白纸就摆在她面前,行和不行很容易被考察出来。

2018年6月初,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杨蕾所在的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雄安院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工作走上了正轨。据她介绍,公司主要服务于新能源、新基建,电子高科技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城镇化与民用建筑,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及总承包。招兵买马过后,他们开始为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刚来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地方有些荒凉,节奏慢。一些配套设施也都刚刚开始,找个好点的地方吃饭聚餐和娱乐活动都是个问题。而现在,24小时营业的超市、日料、烧烤、涮肉、酒吧、球馆遍地开花。”杨蕾告诉记者,要是在新区开个东北菜馆,赶上吃饭的点,一个台面很快要换上五六桌,因为人确实是多了。

同样,目前雄安宣武医院、容东高标准学校的建成,在她看来,也是吸引人才的筹码。除了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外,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生活也方便了。

刚去的前几年,杨蕾每天要往返北京和雄安,从海淀开车上五环,过G4京港澳高速,到容城口下,一趟需花上1个半小时。受疫情影响,安检口的查验拉长了她往返的时间,为了安全和便利,去年她顺利住上了雄安新区首批安置房。“我租了个50平方米左右的安置房,价格便宜,有地暖,有地库,还是智慧社区,品质可以对标北京的高端社区。”杨蕾说。

据她介绍,近年来,十一科技雄安院完成了智芯电子厂房设计项目、京东云数据中心设计项目、滦河海绵城市景观带设计项目、国开行基建资产接收咨询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光伏项目、康爱食品厂等系列工程设计及咨询任务,吸纳了不少主要城市高精尖技术人才返城,也解决了不少当地人员的就业。

事实上,这5年,是杨蕾和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5年,她也从十一科技雄安院的副院长做到了执行院长,又从执行院长做到了院长。作为一名管理者,面对打算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这群年轻人,她总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容新来的同事们再想想,她会告诉他们,踏上雄安新区,是要沉得住气的,并且要有点奉献精神。作为见证者,她觉得,一切规划的稳步推进,就是大城生长。

来雄安两年后,他想带着家人留下来

山东人李强是北京眼神科技公司的一线员工,2020年随公司项目调动,去了雄安新区。两年后,如今他开始萌生新的想法:想把老婆孩子从北京接过去,准备留在那儿。

这种漂着漂着想稳定在当地的想法,对于李强来说,是第一次才有的。在此之前,他随着项目辗转各地漂了近十年。2017年,他曾和公司“拓荒大队”的同事,去雄安新区进行过实地调研,到了年底,眼神科技与雄安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关村(000931)首批与雄安新区签约的12家企业中唯一的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2018年秋天,李强从北京坐火车去雄安,刚出白洋淀站,四面空阔广场的风,拂面而来。没有想象中的高楼林立,放眼望去,也见不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程。坐在同事的车上,一路下来,马路两边晒着的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让他记忆深刻。

他是有心理预期的,但他也不想失去创新发展的机会。“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国家大事,作为研发人员,我希望在这个地方施展出自己专业技术的能力,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李强告诉新京报记者。

在他的印象中,最早一批去雄安的同事也不容易。2017年底迎接新春,同事们都没赶上回家过年,他们临时接到了雄安新区第一个生物识别示范项目,为了让这个智能化项目尽早落地,从软硬件的智能化,到入场调试、部署安装,再到整个项目保质保量上线,团队花了五天四夜。

对于这次项目的缺席,李强也深感遗憾。虽然在决定来雄安前,他还特意跟已经驻扎在当地的同事寻求过意见,但实际上,他是有了答案的。“老实说,阻力是有的,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想去拼的劲头占了上风。”2018年11月28日,眼神科技正式落户雄安,2020年4月份,李强也正式调遣到雄安新区,成为这里的一员。

到了2020年,李强开始切身体会到雄安新区发生的变化,整个新区的建设如同被雨水滋养后破土而出的春笋。“从前三年的规划设计阶段,再转入到大面积建设发展阶段,格局明朗起来了,很多人也真正理解了,它未来可能发展成的样子。”李强称。

作为雄安新区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河北雄安新区条例》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规划与建设方面,其中提到,雄安新区应当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化应用服务,构建城市智能运行模式和智能治理体系。

将雄安新区建设成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需要一个过程。据李强介绍,入驻4年来,他所在的公司先后承担了雄安新区首个生物识别示范项目、园区智能安防、校园智慧化、智慧征迁以及智能防疫等重要项目,实现了三十余项智能化场景落地。“我们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及多模态融合识别等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可通过大数据与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为各类高安全、强隐私的数字化场景,提供安全可信的增强身份认证。”

除此之外,工作环境、住宿条件、交通出行展现出来的新模样,也让李强觉得,自己在雄安新区生活的舒适度提高了不少。虽然交通便利了,但因为工作,他现在暂时只能一个月回去一次,看看家人。

“白天忙,但我晚上会抽空跟孩子视频,可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时候,说是回去看他,但临时有事给耽搁了,觉得对不起孩子。”李强说,虽然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自己在事业上,打一场很漂亮的仗,也是给自己一种安慰和交代。

雄安新区的一切都在计划中发展,而李强也相信,他萌生出来的新想法,在今年或许明年,可能就会实现。

那颗埋在心里的种子,随着新区建设生根发芽

2017年4月,从德国留学归国的王帅,落地北京倒了会儿时差,就在手机上看到了关于“雄安新区”的新闻推送。

“我觉得,像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告诉自己,怎么着也得去雄安新区看看。”从事工业数字化行业的王帅告诉记者,没赶上上海浦东、重庆两江这些新区起步建设的节点,赶上了雄安新区成立,也是时代给予她的机遇。

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师,2018年她走出北京,来到雄安。在民房改的公寓里落脚后,她便开始了自己在雄安的生涯。历经了在国外求学的那段艰苦岁月,刚驻扎新区时,她心理落差也没太大。只是觉得,选择回国就是想让自己能学有所用,做出点成绩。

王帅说,打造一座绿色、智能、创新的未来之城,智能城市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深化智能城市理论、标准、解决方案等公共性问题的研究,2019年9月30日,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这一社会团体正式成立。而王帅也成了联合会成员的一分子。“我们主要是为新区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政策制定执行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的。”

待了一年后,王帅有了新的体会,她深感在自己的周围,每个来新区创业就业的人都挺拼的。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选择并决定来这儿了,是对这片土地有所了解,有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大家要是有了好创意、好点子,为了把一件事做好,他们会团结在一起,聚在一起。

相比以前,现在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跟房东聊天时,王帅就能明显感觉到本地居民的幸福感比以往提升了。“他们会说,公园、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什么都方便了,越来越像个大城市了。”王帅说,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来看,城市运营服务的水平确实是提高了不少。

为了给新区智能城市领域相关人员提供定制化、系统性的学习平台。作为发起人之一,王帅还和同事们打造了一个新区品牌沙龙——智能城市星夜谈。据她介绍,在沙龙活动的现场,每期主题都会聚焦智能城市科技前沿,通过规划解读、政策分析、学术分享、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把不同行业的人聚集起来,碰撞思维、分析观点。

这种形式,为大家建立起了一种常态化技术交流渠道,像上课又像听讲座一样,促进了智能城市各行业的跨领域交流。王帅说,通过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的努力,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吸纳全国智能城市各领域近600名优秀专家,百余家科技创新企业参与新区智能城市建设。

面对新的环境,雄安新区的建设还在继续。2017年,在她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也随着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慢慢生根发芽。王帅也希望,通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雄安新区建设得更好。

B14-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B14-15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来到雄安的建设者们,共同见证这五年之变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091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