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3日,上海江西北路弄堂口的大饼摊纪实
这是发生在38年前申城街头的一个生活场景:清晨,上海江西北路某弄堂口大饼摊位前人来人往,“老板娘,咸浆一碗,大饼油条一副;豆腐浆里多放点榨菜、虾皮”。不到20平方的小店堂内,大饼的芝麻香掺杂油条炸煎时那独特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眼前,等不及的顾客会在前面客人吃完后的第一时间,抢先一屁股的坐下,吃完的食客则一抹嘴,带着会心的笑意赶着去上班。“阿拉弄堂口的豆腐浆好吃,大饼油条好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80年代初的上海,大饼油条作为中式早快餐,曾是诸多上海市民的最佳选择。你曾知道,这些当年做大饼、油条小吃生意的年轻阿姨和老伯,他们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敢吃“螃蟹”的“弄潮儿”。他们的生意经,他们的创业的精神,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感慨。有这样一笔账:一根油条卖0.05元,一只咸大饼卖0.03元,除去成本,他们所得的利润只有区区的几厘。可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当年的采访笔记上,记录了大饼店负责人陈姓女士( 图后中 )说的一席话:“小店的生意每天都很好,因为我薄利多销,因为我们时刻在微笑。看到这么多喜欢我的顾客,有种满足感”。是啊,纯真年代心地善良的小生意人和顾客间的心灵碰撞,产生的是和谐的火花。采访时我还知道,她原来在上海沪西地区的一家纺织厂工作,因想自己干一番事业,毅然决定辞职,离职开小店的想法刚提出时,曾遭家人极力反对,“没有了劳保和工资,失败怎么办? ”但最后还是说服家人,并动员曾一起工作的同事和家中的亲戚,一起开了这大饼摊。她说不指望做大生意,只求凭自己的劳动赚点小钱,踏踏实实的过日子。
“果断、坚毅”展示了当年大饼店小老板们的创业勇气;“忠勤、厚德”又让其生意和人脉得以持续。幸福之路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换来,筑梦、圆梦的过程注定不轻松。把人生的期望值设定的小些,平实、简单的日子其实也很美好。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