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胡同改造案例(胡同更新设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09 13:00:49
导读

北池子23号门楼贴了簇新的仿古砖贴片以后,古朴风貌被破坏,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东四六条26号,朱旭修缮的老门楼,老砖基本保留,风化的砖被替换成了新的仿古砖。东四六条26号,用剔除法修缮的老门楼,新旧对比一目了然,而不是一味做新或者做旧。本报记者 于丽爽眼下,故宫东墙外、北京3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北池子大街,正在进行环境整治施工。在北池子大街23号,记者看到了痛心的一幕:工人正在把一片片簇新的仿古

北池子23号门楼贴了簇新的仿古砖贴片以后,古朴风貌被破坏,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东四六条26号,朱旭修缮的老门楼,老砖基本保留,风化的砖被替换成了新的仿古砖。

东四六条26号,用剔除法修缮的老门楼,新旧对比一目了然,而不是一味做新或者做旧。

本报记者 于丽爽

眼下,故宫东墙外、北京3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北池子大街,正在进行环境整治施工。在北池子大街23号,记者看到了痛心的一幕:工人正在把一片片簇新的仿古砖贴片,从墙根到墙头,一排排贴到门楼和门楼两边的八字影壁上……一天的工夫,一座韵味悠长的老门楼被“修”得不伦不类。

古董不能刷漆做新,尽人皆知。但记者走访发现,在北京明清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过程中,给老门楼老墙贴新砖,遮旧见新,以求“整齐划一”的做法,却大量存在。殊不知,真正的老城风貌就这样破坏了。

北池子大街两侧,刚整治完的墙面,很多贴的都是新的仿古砖,原始墙面无迹可寻。去年完成整治的景山公园东北侧的三眼井胡同,从西到东,老墙几乎全被贴上了新砖。院子和院子的差别,建设年代、等级差别等,全被抹掉看不到了。同样是去年完成整治的雍和宫大街北段,老墙全部变成了新墙,居民看在眼里都觉得“修完之后太新太假了”。

“老城环境整治时,在外墙上贴新砖的做法,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一位街道环境整治施工的设计师告诉记者,最早用的,都是房屋内部装修时用的瓷砖,现在对很多老墙进行整治施工时,想露出原始墙面,有时候要扒掉四五层这样的瓷砖。大约从2016年开始,不再使用瓷砖,而是采用仿古砖切片,如小停泥砖片等。但就算进行了做旧处理,叫仿古砖,它仍然是新的,而且是切片。“整治的时候,希望看到新变化。但很多院墙不能拆了重建,只好在老墙外面贴新砖。”这位设计师表示。

施工工人告诉记者,贴砖其实很麻烦,找平难度大,贴一面墙的时间,至少能砌两面墙。而且到了墙面和墙面的交界处,如果手艺差,衔接得不好,就会非常假非常刺眼。这种仿古饰面砖还不便宜,一块砖两三块钱。

“追求‘见新’‘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从根儿上说,还是没有弄清楚老城保护的‘老城’是什么,老不但是指建筑结构,还包括砖瓦可能破一点、旧一点。一点残缺都没有,全新的,就不叫老城了。”一位古建专家表示,仿古砖贴片不是完全不能贴,但像北池子23号,完全没必要贴。

“老城里的建筑缺少分类,除了文保院以外,还存在大量上百年历史的老门楼、老房子,这些到底算是普通民居还是文化遗存?如果是普通民居,可以贴砖。如果当做文化遗存来对待,就绝不允许遮旧见新、整齐划一。”一位老城保护专家说。北池子23号院的门楼,是典型的“蛮子门”,门前还有上马石,这都是典型的清代门楼的做法,说明它至少有上百年历史。这样等级的门楼,虽然没有列入文保范围,但也是老城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老城的修缮整治过程中,也有不贴新砖的做法。2017年以来,东城区东四街道在对东四三条到八条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修缮时,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门楼老砖墙,修缮后,胡同风貌古朴依旧。

比如东四六条26号和53号的两个门楼,就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教授朱旭亲自动手修缮的。“先用钻子小心翼翼地敲掉历年来整治过程中贴上的饰面砖,去掉水泥砂浆,露出原始的墙面。然后对这个墙进行检测,破损的不能继续使用的砖,用原材料制作的仿古砖替换掉,已经破损但还能使用的砖,尽可能原样保留,再用灰、沙混合勾上脱落的砖缝,最后给砖面刷上硅树脂防止继续风化,并进行加固处理。”朱旭介绍。修缮后,门楼墙上哪儿是新砖哪儿是老砖一目了然,既保留了原始风貌,又不影响建筑安全。

“这种修法花不了多少钱,但需要更多耐心,要一块砖一块砖地去对待,而不是整面墙整面墙地去对待,要下绣花功夫。但现在环境整治都有工期限制,没有多少人愿意放慢速度,一点点来了。”东四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朱旭老师修26号门楼,施工用了约一周时间,贴砖一天就够了。

同样,在前门草厂三条到十条胡同的整治修缮过程中,也尽量保留了原始墙面。如惠州会馆的墙是红砖墙,修缮并没有贴上灰砖,而是保留了红砖。“原来什么样,都要尽量保留。老城的历史感就是靠不同年代的建筑来呈现的。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对于被损毁的,能找到哪个年代的依据,就恢复成哪个年代的模样,而不是一条街都一个样。”前门东区责任规划师朱小地表示。

蕴含着悠悠古韵的老城,是北京的金名片。擦亮这张金名片,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离不开一条条胡同、街区在整治中的尝试与探索,而探索难免会走弯路。时至今日,我们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都提高了,更应该放慢脚步,更加精细地对待已经留存不多的老门楼、老胡同。

本报记者 于丽爽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胡同改造案例(胡同更新设计)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9986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