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李玉雯 每经编辑 陈旭
2022年全国两会的大幕即将拉开。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压力之下,今年我国经济如何保持住良好的发展势头,备受各界关注。
两会召开前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进行了专访。作为“2020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得者之一,周汉民一直心系国家,并持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采访期间,周汉民反复提及“六稳”,直言今年的经济工作之所以强调“稳”,是为了“进”,而“进”靠的就是继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发展,向开放要合作,向开放要未来。
保持适度增长才能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NBD: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为何要强调“稳”?您认为稳字当头有哪些深意?
周汉民: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下经济工作的判断和未来经济工作的指引。其实我们多年来都强调“稳”,比如我们提出“六稳”“六保”,其实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航船,只有行稳才能致远,所以“稳”是为了“远”。
在整个世界范畴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绝无仅有的一种成功,一方面是融入世界的成功,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政策指引的成功。
融入世界就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21年“入世”20年之际提出申请加入CPTPP,同样也是在践行与世界同行。
而宏观经济政策指引方面,核心还是在于要做好最基本的“六稳”。
当前中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第二,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只有保持适度的增长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这就是稳增长的必要性。
所以稳增长不是为了看数据,而在于它的实际需要,是要在增长中解决国计民生的诸多问题。
六稳中有一个要点是稳预期,讲得实在一点就是稳信心。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这个信心就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定在新发展格局中求发展,这些理念是符合客观实际、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也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
所以稳字当头,要稳增长、稳预期,但不是为稳而稳,稳是为了“进”。
我们是世界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船,这艘船不能不动,要锚定方向,确定航线,坚定前行的步伐。要“进”,靠的就是继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发展,向开放要合作,向开放要未来。
稳预期的前提是稳企业、稳市场主体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相对于2020年提出的“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从“精准有效”到“稳健有效”,您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周汉民:2020年的时候,中国面临疫情等复杂国内外形势。在当时的背景下,“精准”就是强调要针对疫情的起伏反复和多点散发,对防控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精准防控、动态清零。
这一次我们强调从精准到稳健,说明总体而言更注重趋势、方向和全局。
所谓趋势就是,世界经济还处在很脆弱的复苏中,但要确信复苏是一个现实。同时,疫情进入常态化,虽然不能过早乐观,但目前中国已经累计报告接种超过31亿剂次疫苗,同时许多国家疫苗接种率也在提高。
当前,立足于世纪疫情和经济的艰难复苏,我们必须稳健,我们的施政必须要有效、有力,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稳健发力。
要稳预期,前提就是要稳企业、稳市场主体。全国的市场主体已经突破1.5亿户,这些企业就是我们经济的活跃细胞。
对于做得好的企业,要让他们有更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一些遇到困难的企业,要想尽办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制度型开放来支持;对于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则需要有严格的法律来规范。所以稳健的核心是要让我们的企业稳健起来。
要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NBD: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您认为在这三重压力下,今年我国经济如要保持住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周汉民:需求收缩方面,今年春节长假期间的一个指标就很说明问题。
今年春节7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按可比口径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3.9%,但是同期国内旅游收入只相当于2019年春节的56.3%,说明需求收缩比较明显。
供给冲击方面,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市场,所以只要有风吹草动,我们都受到影响,更不用说近期还出现地区军事冲突,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供给冲击还包括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去年有船只抛锚导致苏伊士运河停航,也会对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的供应链造成影响。此外美国对我国部分企业采取无理制裁等,比如限制一些芯片进口,也会造成供应的冲击。
需求端收缩、供给端受到冲击,那么就一定会影响预期。有什么对策呢?
从需求侧来看,很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消费市场这个现实,进一步提升消费,要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消费、大健康消费,这要充分关注。
从供给侧来看,境外的供应链如果受到影响,国内能否生产,我们要有替代方案,有人把它称为进口替代,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说,一定程度的进口替代非常重要。
只要两方面都能够发力,预期就能够稳住,不仅是稳住了企业的预期,更重要的是稳住了消费者的预期。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落实制度型开放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您如何研判今年外贸面临的形势?预计今年的外贸走势如何?
周汉民: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入世20年,外贸的增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继续处于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位置。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促成去年中国外贸的高速发展。
首先,我们国内整个疫情防控是一流的,生产是正常的,出口就一定会增长。
其次,国际社会需求是存在的,但一些国家因疫情造成生产停摆,客观上带来一些外需转移到我国。
第三,中国的外贸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农产品(000061)、轻纺产品等为主转变为以机电等产品为主,我们的数字产品也是世界领先的。
当前全球正处在一个艰难复苏的过渡期,我们依然要强调稳外贸,要继续维护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制度和政策。外贸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今年RCEP已经正式生效,我们要推动相关的工作落地实施,进一步促进贸易发展。我们要学会运用规则,并通过规则来发展壮大自己。
NBD:当前我国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您认为中国制度型开放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周汉民:利用外资和制度型开放相辅相成,休戚与共。
2021年,中国是全球实际使用外资的第一大国,在如此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利用外资还有显著的成效,说明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是成功的,我国营商环境也切实取得了重大改善。当然,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这一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何为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就是我们要跟随国际通行的规则、规章、规定来做。
中国入世是制度型开放;入世之后,我们搞自贸区也是制度型开放;我们加入RCEP是制度型开放;我们当前申请加入CPTPP也是制度型开放。
制度型开放也能稳定预期,多年来,我们的制度型开放一直在不断深化落实。
RCEP生效将带动金融、数字等领域更加开放
NBD:RCEP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您认为RCEP生效对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什么影响?
周汉民: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占到全球总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贸易总额同样占到全球的1/3。
RCEP的重要性在于,未来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超过90%的货物贸易将逐步走向零关税,而服务贸易也将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实行更大的开放,这个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对RCEP的规则,我们一定要用好,但用好的前提是企业一定要善于学习,要结合实际用好落实好相关规则,这是最要紧的。
NBD:疫情给交通、旅游、留学、商务人员往来等服务都带来严重冲击。您认为RCEP生效对重振服务贸易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周汉民:疫情影响还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服务贸易影响大,对货物贸易影响小,因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就像是“孪生姊妹”,不可分离。由于服务贸易的开放,许多跨境服务贸易完全可以捷足先登,先在RCEP的成员国中做起来,这是巨大的机会。
相比较货物贸易,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还存在逆差,这是因为我们的服务需求高于我们可以提供的服务出口。能否扭转这样的逆差,现在看还不能一蹴而就。
RCEP生效以后,我们应该抓住服务贸易逐步用负面清单进行管理这一契机,将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服务贸易壮大起来。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要善于学习,学习先进的规则并加以落实,才能在服务贸易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NBD:RCEP成员国总体上均承诺开放超过100个服务贸易部门。您认为RCEP生效后,会带动哪些服务行业的发展?会催生哪些新模式、新业态?
周汉民:对成员国均承诺开放超过100个服务贸易部门,我们并不感到吃惊。当年中国入世时承诺开放100个分部门,到现在我们统计,一共开放了约120个分部门,这足以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成绩斐然,领域广泛。
等到服务贸易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时,我个人认为有望获得突破的崭新领域首先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其次是数字贸易的开放,这也跟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由于全球要落实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每个国家时间表虽不尽相同,但取向一致,因此与“双碳”战略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一定会更趋开放,我们为什么要成立碳交易市场,也是为了迎接开放。
当然,提供与人相关的服务同样很重要。比如,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如此之高,我们现在很缺家庭医生、居家养老的辅助人员以及相关的营养师、研究工作者、志愿者等,这些都可以引进来自境外的优质服务。
所以我个人认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对中国来说,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手/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为了达成相关的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还是要做好最基本的“六稳”。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位专家都提到稳预期的重要性。稳预期,其实就是稳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正是这个道理。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们也依然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潜力和韧性。
对内,我们仍然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明确了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将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对外,我们仍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要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这些措施,都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将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