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廖丹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今年的提案关注如何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他认为,农村金融基础的薄弱使其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他指出,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可以使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极大降低,发挥巨大长尾效应。
金李提出,通过教育培养农民特别是下一代的金融意识,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农村金融基础薄弱使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金李特别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他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以城乡剪刀差让农村为城市输血的策略,在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村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随着党的十八大将“三农”问题确立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反哺农业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势在必行。事实上,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已推行多年,并已取得较好效果。但金融反哺农业的实践尚待探索。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在巩固脱贫和未来乡村振兴中无可作为,相反,这一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从必要性看,长久以来,农村金融基础的薄弱使其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较难在农村发展出商业化模式,反而高利贷等非正规、高风险的金融活动却大行其道。矫正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为其提供合规途径势在必行。同时,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政治任务,金融不应当在其中缺位。金融前期已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做出很大贡献,未来还应对国家发展发挥更大效能。
从可能性看,农村未来有着发展市场化力量的巨大空间。在政府侧,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推进,随着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市场化活动当中。一个包含着十四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在市场主体一侧,从阿里、京东到拼多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下沉市场的盈利,也已证明下沉市场巨大的开发价值。大数据极大降低了信息的收集成本、传输成本和转移成本,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可以使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极大降低,发挥巨大长尾效应。
农村的发展,长期看还要把根留在农村,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只让农民自己去发展,更不意味着限制农村资本流向城市,而是要通过经济的发展去带动产业的发展,再通过产业发展振兴乡村。
培养农民金融意识
“诚然,金融在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只起辅助作用,但若充分发挥这一辅助作用,同样可以为产业振兴乡村赋能。”金李提出,金融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系统,二是培养农民金融意识。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以较低的成本建立一个先进的、至少不严重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带有一定普惠性质同时又带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把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农村的金融进入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农村的发展,实现乡村的振兴。在新型的数字化经济的基础上,农村在短期内可以先通过公益行为培育自身活力,待市场成熟后再逐渐走商业化道路。若商业化机构得以在其中找到通路,就会在长期以更大的积极性反作用于农村市场,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既要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差异化的激励问题,又要以公益情怀和兜底保障机制帮助构建市场的基础。
其次,要实现乡村振兴,更为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教育培养农民特别是下一代的金融意识,切断贫困的代际传承。对于贫困户,尤其是有希望、愿意上进的贫困户的帮助,不应止于对其温饱需求的满足,而要让他看到希望,看到发展。应该通过给他配拐杖,再引导他慢慢放下拐杖,逐步实现由共担风险到自担风险的平稳过渡。
以市场手段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金融能力和意识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无论是如何在资本的逐利属性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社会属性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使得政策金融和市场金融相互配合,还是如何在给予农村贫困群体足够关照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其过度的依赖和不劳而获的心理,都是尚无定论、但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封面摄图网-50059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