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首辛弃疾的词,一下将意境拉入到大自然中。上下两册的《初识北京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读本近日正式出版,这是北京首部中小学生态环境读本,在书中可以领略北京独特的自然风貌,了解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特意设置的有趣互动环节,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北京的自然之美,了解北京的生态之源。
野外调研历时3年编撰
“大自然神奇又有趣”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张立新说,读本编撰历时3年,邀请了生态环境领域的众多专家参与编写,收录了大量关于北京珍稀生物的原创摄影图片。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博士刘敬奇就是主创人员之一,她经常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有意思的事儿。有一次,她发现野生的榆树树叶上有很多小红疙瘩,捏起来是中空的,“我很好奇,就拿了一片叶子,看到上面密密麻麻有十几个小疙瘩,剖开用放大镜一看,发现里面有一个特别小的虫子在蠕动。”
这其实是一种叫虫瘿的蚜虫,它们的成虫把卵产在叶面的时候会刺激叶片上形成一个个空的小泡泡,等幼虫孵化以后就会在这个小泡泡里生活一段时间。“我刚觉得这个蚜虫的成虫很聪明,正为之欣喜时,就发现在叶子的下面或是小树枝分叉的地方,隐蔽地藏着一种甲虫,它就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等到虫瘿从小泡泡里爬出来,一口就将其吃掉。”
“大自然真的神奇又有趣!”刘敬奇说,一次次野外调查,也让他们收获颇丰,给生态环境读本积攒了大量的一手素材。
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28万字呈现北京动植物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素养,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张立新说。
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就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4年来已经走进了全市各区近300所中小学校。读本分为上下两册,共10章、252页、28万字。其中,上册6章主要讲述了北京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下册4章主要讲述了北京大气、水、土壤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故事,以及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等。
了解北京生态之源
认知本土生态还能“玩”
这套北京独有的生态环境读本,可谓本土特点鲜明。
在介绍北京的动植物资源、大气、水、土壤环境时,追根溯源,读本从北京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讲起,让中小学生在了解北京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历史上的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生”,在读本中,北京的五大水系从丰沛到干涸,从清澈到污浊,最终又逐步恢复原貌变得清澈美丽,这样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
北京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读本围绕这一定位,用生动严谨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神奇的生物王国,介绍了被收录到《北京市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会吐丝筑巢的中华九刺鱼、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北方狭口蛙等颇具北京特色的动植物资源。
读本从孩子们日常生活就能接触到的动植物入手,不仅有知识输入,还特意加入了生动有趣的互动章节。比如介绍孩子们的童年玩伴“北京特产麻步甲”时,带领大家动手,讲述了如何设置陷阱诱捕、如何饲养、如何观察它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图文并茂,有趣又好玩。
“硬知识+软文化”
传递和谐生态价值观
读本中不仅有生态保护的“硬知识”,更有一脉相承保护生态环境的“软文化”,涉及到的北京历史文化和万物和谐共生思想比比皆是。
比如被老北京人称为“楼燕”的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们每年要从北京飞到南非去过冬,迁徙路线与“一带一路”基本重合,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比如每介绍一种植物或者昆虫,都会阐述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展现出它们物竞天择的顽强生命力。像开荒“猛兽”柳兰,它们习性极为强悍,在野火烧山后,总是第一批抢占荒地的“突击队”。
读本在一个个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生态故事之中,融入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感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首辛弃疾的词,一下将意境拉入到大自然中。上下两册的《初识北京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读本近日正式出版,这是北京首部中小学生态环境读本,在书中可以领略北京独特的自然风貌,了解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特意设置的有趣互动环节,让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北京的自然之美,了解北京的生态之源。
野外调研历时3年编撰
“大自然神奇又有趣”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张立新说,读本编撰历时3年,邀请了生态环境领域的众多专家参与编写,收录了大量关于北京珍稀生物的原创摄影图片。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博士刘敬奇就是主创人员之一,她经常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有意思的事儿。有一次,她发现野生的榆树树叶上有很多小红疙瘩,捏起来是中空的,“我很好奇,就拿了一片叶子,看到上面密密麻麻有十几个小疙瘩,剖开用放大镜一看,发现里面有一个特别小的虫子在蠕动。”
这其实是一种叫虫瘿的蚜虫,它们的成虫把卵产在叶面的时候会刺激叶片上形成一个个空的小泡泡,等幼虫孵化以后就会在这个小泡泡里生活一段时间。“我刚觉得这个蚜虫的成虫很聪明,正为之欣喜时,就发现在叶子的下面或是小树枝分叉的地方,隐蔽地藏着一种甲虫,它就趴在那儿一动不动,等到虫瘿从小泡泡里爬出来,一口就将其吃掉。”
“大自然真的神奇又有趣!”刘敬奇说,一次次野外调查,也让他们收获颇丰,给生态环境读本积攒了大量的一手素材。
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28万字呈现北京动植物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素养,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张立新说。
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就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4年来已经走进了全市各区近300所中小学校。读本分为上下两册,共10章、252页、28万字。其中,上册6章主要讲述了北京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下册4章主要讲述了北京大气、水、土壤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故事,以及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等。
了解北京生态之源
认知本土生态还能“玩”
这套北京独有的生态环境读本,可谓本土特点鲜明。
在介绍北京的动植物资源、大气、水、土壤环境时,追根溯源,读本从北京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讲起,让中小学生在了解北京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历史上的北京“依水而建,因水而生”,在读本中,北京的五大水系从丰沛到干涸,从清澈到污浊,最终又逐步恢复原貌变得清澈美丽,这样曲折的故事引人入胜。
北京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读本围绕这一定位,用生动严谨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神奇的生物王国,介绍了被收录到《北京市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会吐丝筑巢的中华九刺鱼、珍稀濒危植物槭叶铁线莲、北方狭口蛙等颇具北京特色的动植物资源。
读本从孩子们日常生活就能接触到的动植物入手,不仅有知识输入,还特意加入了生动有趣的互动章节。比如介绍孩子们的童年玩伴“北京特产麻步甲”时,带领大家动手,讲述了如何设置陷阱诱捕、如何饲养、如何观察它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图文并茂,有趣又好玩。
“硬知识+软文化”
传递和谐生态价值观
读本中不仅有生态保护的“硬知识”,更有一脉相承保护生态环境的“软文化”,涉及到的北京历史文化和万物和谐共生思想比比皆是。
比如被老北京人称为“楼燕”的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们每年要从北京飞到南非去过冬,迁徙路线与“一带一路”基本重合,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比如每介绍一种植物或者昆虫,都会阐述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展现出它们物竞天择的顽强生命力。像开荒“猛兽”柳兰,它们习性极为强悍,在野火烧山后,总是第一批抢占荒地的“突击队”。
读本在一个个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生态故事之中,融入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感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