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肉因其成品色泽红艳、酥烂Q弹、清香可口、肉质鲜嫩,深受莆田民众的青睐,是莆田民间传统酒席必备的佳肴之一,在莆田农村酒席有很高的地位,在早期的莆田农村,一场酒席办的好不好,就看你这道“滚肉”了。
滚肉
农村酒席
农村酒席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更早,社会经济刚刚起步,物资匮乏,生活窘迫。
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非常穷苦,一个家庭一整年都买不了几斤肉。那个年代的小孩,天天盼过年过节,盼村里办酒席。只有在酒席上才可以大快朵颐,美美的吃上一餐。
在那个油肉缺乏的年代,大人带小孩去吃酒席,一上桌就会告诉孩子:别着急吃,吃太多了等下“滚肉”上来就吃不动了。
在莆田农村置办喜宴,菜肴上桌是一道一道的上,一道新菜上去,原来在吃的那道菜,不管有没有吃完,都直接撤掉。所以酒桌上面一直只有一道菜。这是莆田酒席的最大传统特色,一方面保证了每道菜的热气腾腾的新鲜口感;另一方面,撤下来的菜第二天再热一下,一部分分发给乡里乡亲,另一部分第二天晚上重新加工一下,招待喜宴当天过来帮忙摆桌、洗菜、烧火、端盘的乡亲们(莆田俗称“锯柴尾”,为什么这么称呼,问了很多长辈都不知道,有知道的朋友麻烦在评论区告知一下,先行谢过了)。
莆田农村酒桌上只有一道菜
由此可以看出,莆田的民风是多么纯朴,焖豆腐第一道上体现了莆田人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有在微头条上专文介绍了莆田焖豆腐,感兴趣的可以翻阅一下),而整个莆田酒席文化则提现了莆田人心思缜密、团结互助的纯朴民风。
滚肉的取材及制作都比较简单,用料就五花肉及白萝卜:
1、将五花肉切成块,白萝卜切滚刀块备用;
2、将白萝卜过开水焯烫后取出,锅中倒入油,将葱、姜葱、姜、桂皮、大料煸香后放入五花肉,不断煸炒至肉上色,调入酱油、白糖,冲少许开水,小火炖20分钟,加入白萝卜炒匀,出锅撒上香葱末即可。
中医理论认为“滚肉”营养丰富,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那么,滚肉为什么叫“滚肉”呢,网上到处查资料(百度,知乎以及各种浏览器),鲜有介绍。有说滚肉是东坡肉或红烧肉的别名;也有说是取自炖制翻滚的烹饪状态。
可是,这些说法实在没有说服力。有一次去一家莆田传统饭店吃饭,碰到一位老厨师,我向他请教“滚肉”名称由来。
老人家问我,知道“滚红薯”吗?
记忆闸门瞬间被打开,出身于贫寒农村家庭,对于如今被众多食疗专家推荐、遍受广大痴迷健康饮食者喜爱的“红薯”,我对它有深深的抵触情绪。
小时家里穷,白米饭都吃不起,不是往白米饭里面加红薯,就是直接“滚红薯”吃,滚红薯就是一口大锅加水清炖红薯。小时候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吃一碗不加红薯的稀饭。这对于现在的90后、00后可爱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经历过的朋友,应该都会心潮澎湃的。
老厨师总结说,滚肉的“滚”就像焖豆腐的“焖”一样,是一种烹饪方式。以前的说法是:将食物放入滚水或滚汤内,使之短时间煮熟。接地气的说,“滚”就是大锅炖,所以严格来说,只有酒席上做出的萝卜炖五花肉才叫“滚肉”。莆田滚肉与东坡肉及红烧肉还是有区别的:其一,滚肉必须是搭配白萝卜,这是传统搭配;其二,滚肉只有大锅炖才叫滚肉。
果然是术业有专攻,老厨师的解说让人由衷信服。
在莆田江口镇农村,有一个喜宴习俗,就是酒席一般都是12道菜,上到第六道菜时,一定是“滚肉”,这时开始鸣放鞭炮,由婚礼司仪(莆田人称“大爷”)带着新郎新娘出来酒席上挨桌去认识新郎父母的族亲长辈。被问候到的族亲长辈要给新郎新娘发红包,以示祝贺。新郎新娘此时也挨桌向所有参加婚宴的乡亲好友发喜糖敬香烟。为什么选择在上滚肉的时候进行认亲的。据说是留给充分的时间,给参加婚宴的乡里乡亲门来享用“滚肉”这道美味佳肴。
而其它大多地方是酒席的一半时,上莆田卤面(后续会专文介绍莆田卤面),这时新郎新娘挨桌给乡亲好友们发喜糖敬香烟。据说是,留给乡亲们充裕的时间来吃卤面这道享誉中国各地的莆田美食,让乡亲们可以填饱肚子,不至于吃不饱回家。
你说,莆田人善良吗?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