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饮食的谚语里,大多推崇青菜豆腐。但隆重的宴席之上,肉,却总是居于最显赫的位置。带把肘子一上桌,就显出了大荔人的不同凡响。
带把肘子是最具代表大荔菜系的一道名菜,也是陕菜名菜之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是带把肘子最简捷的体现。
带把肘子的典故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城里有个厨师叫李玉山,做得一手好菜,远近闻名。
有一天,陕西抚台来同州巡视,知府为了讨好抚台,叫差人去找李玉山。差人找到李玉山,要他到府内做菜。李玉山为人正直,当时正在一个朋友家里喝酒,他对这知府早已心怀不满,如今叫去做菜。便对着酒杯沉思片刻,对差人说:“回复老爷,马上就到。”
同州府的管家,为人刁恶,想给李玉山出个难题。他见李玉山来了,便弄了些碎肉烂骨头交给玉山,并限令两个时辰内开席。厨房内,只见李玉山刀飞勺舞,不到两个时辰,菜便做好了。
席间,抚台吃到其中一道菜,只见正面是肉,下边是几根骨头,不解地问道:“这个菜……”知府一看,见几块光骨头置于盘中,吃了一惊,要问李玉山的罪。
李玉山被传到席前,知府劈头就问:“你弄的这是啥菜?”李玉山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息怒,”又转向抚台说:“抚台大人不知,我们这位知府大人不但吃肉,连骨头也是吃的。”
抚台是位清官,听玉山言外有音,未等知府问罪,便赏了十两银子让玉山回家。抚台第二天化妆私访,问明了知府的恶迹,严惩了这位知府。临行时,抚台问玉山,那天吃的这道菜叫什么?玉山便顺口说:“带把肘子。” 后来,这种菜就流传了下来。
带把肘子的特点
一盘喝酒下饭的大肉,必定是形制如丘,色艳味浓,看一眼就是大快朵颐的酣畅豪迈。经过了酷夏的消耗,冬季来临之前,身体需要储存足够的热量。待到天气转凉,正是贴秋膘的时节,带把肘子被食客提及的频率,一天比一天高。
中国人认可《黄帝内经》“阴静阳燥”的理论。慵懒的猪,性质温良,多吃不会上火。现代科学认为,猪肉纤维细软,肌肉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加工后口味鲜美,同时能够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和必须的脂肪酸,是补虚的强手。
带把肘子的做法
选中一只肥瘦相间,三斤左右的猪前腿。烧干净残存的猪毛,入汤锅煮到七成熟。捞出肘子,搌干水,趁热在肉皮上涂上一层秘制面酱。此时猪皮毛孔张开,面酱渗入表皮,带把肘子已经在颜色的表现上初露端倪。
带把肘子的核心功夫还在于蒸。取一个蒸盆,垫上八角。八角的主要成分是茴香油,它能够刺激人类胃肠血管神经,具有健胃行气的功效。它独特的香味可充分水解融入肉内,除腥增香。掰断骱骨,肘皮朝下装入盆内。肘皮必须是完整的。一块完整的肘皮,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肘子的体量,也是厨师折与未折的技艺展示。倒入私家秘制酱料,撒上八角、葱段、姜片、干辣椒,放入蒸箱。
两个半小时后,肘子就达到软烂酥醇。取出肘子,再抹一遍香油,点缀些许葱丝、香菜。红绿相间,热气腾腾的大荔“带把肘子”以主角的身份惊艳登场。
食用之前,给“带把肘子”配上精选的葱段和面酱,把猪肉的风味,推向完美的终点。
满满一大口,猪肉富含的维生素B1调动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滋阳润燥,强体壮骨。眼,舌和胃的充盈,在冬季来临的时候,得到了深切的慰藉。无论是经年劳作的乡人,还是岁末还家的商贾,这种慰藉,化作对美食的记忆,从来不曾淡忘。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