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日料栈的公众号(日料栈,ID=RyoriStack) ,搬运版式有些出入,希望有更好阅读体验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公众号哟( • ̀ω•́ )✧
文:碗丸
上次我们聊了一下日本芜菁的整体情况和芜菁料理,这次我们来说说日本京都和东京很有特点的几个芜菁品种,比如硕大的芜菁圣护院芜菁,以及小巧的莺菜和芽芜菁。
日本部分芜菁品种。via:kotobank.jp
1 圣护院芜菁与天皇的料理人
京都有很多中传统芜菁品种,我们将要介绍的圣护院芜菁、酸茎菜和莺菜都属于京都传统蔬菜,其中圣护院芜菁也是京都品牌蔬菜(京野菜)之一。
京都传统蔬菜与京野菜的种类。via:pref.kyoto.jp
圣护院芜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它是日本最大的芜菁品种,可以重达5公斤左右(天啊,一个芜菁貌似吃三顿也吃不完……),时令是11月至3月。
圣护院芜菁。via:kyo-tsukemono.com
在江户时代享保年间(1716-1736),住在京都圣护院的农家将近江芜菁的种子带回自家栽培,改良培育出圣护院芜菁。100年后的文政年间,圣护院的农家还培育出了大型萝卜品种圣护院大根。
圣护院芜菁【左】与圣护院大根【右】。via:kyotoyaoyoshi.blog29.fc2.com
不得不说,圣护院的农家真是勤奋啊……
不得不说,圣护院的农家对培育大而圆的根茎类蔬菜真是很有执念啊……
via:stampo.fun
现在,圣护院芜菁产量最大的地方并不是京都市的圣护院附近,而是京都府龟冈市篠地区,因为这个地区昼夜温差大、多雾,更适合圣护院芜菁的生长。
京都有三大渍物,分别是千枚渍(千枚漬け)、酸茎渍(すぐき)和柴渍(しば漬),其中千枚渍便是以圣护院芜菁为原料制作的。
京都三大渍物。via:shopping.jtb.co.jp
相比很多京都渍物的暗黑气质,千枚渍可以算作一股清流,不仅洁白通透,而且口感爽脆,味道浅淡,十分雅致。这么雅的食物会来自哪里呢?你也许已经猜到了:它来自宫廷。
千枚渍与壬生菜。via:tanabeso.jp
江户末年,天皇的料理人大黑屋藤三郎(也称大藤藤三郎)从尾花川渍中获得了灵感,选用体型硕大、质感柔软的圣护院芜菁,制成了千枚渍。
大黑屋藤三郎。用刀将芜菁片成薄片来制作千枚渍,也是蛮考验刀工和耐心的呢…… via:rurubu.jp
千枚渍的做法是,将圣护院芜菁薄切,放入大木桶内,先用盐腌渍2日(下渍),再用盐、昆布、味霖、醋等腌渍2-3日(本渍)。千枚渍的保质期非常短,只有一周左右,所以当时是冬季才有的美味。
现代的千枚渍制作已改为用切片器切片。via:kyo-tsukemono.com
短时间的浅渍让圣护院芜菁保持了原始风味,于是在京都御所大受好评。因为在一只大木桶中腌渍数千枚芜菁薄片,因而得名千枚渍。
千枚的感觉是这样的…… via:higashiyamayaoi.jp
大黑屋藤三郎并没有在京都御所做一辈子公务员,而是在1865年出来创业,(1869年天皇迁居东京,想在京都御所做一辈子公务员本来也是不可能的……)开设“大藤”渍物店,于是千枚渍的美味也由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藤的千枚渍。via:senmaiduke.com
2 酸茎菜与上流社会朋友圈
作为京都三大渍物之二的酸茎渍看起来可比千枚渍朴实一百多倍。酸茎渍所用的主要原料是酸茎菜(スグキナ,sugukina),是芜菁的变种。酸茎菜的肉质根呈圆锥形,叶子硕大,特点还是蛮鲜明的。
酸茎菜。via:京の旬野菜.jp
酸茎菜的种植历史始于庆长年间(1596-1615),当时上贺茂神社(贺茂别雷神社)的社家(侍奉神社的氏族)在加茂川的河滩上发现了酸茎菜这种可爱的植物,于是欣然带回家种植和食用。
酸茎渍。via:shoyu-japan.com
然后,他们又向京都其他社家推荐了酸茎菜,于是酸茎菜成了社家朋友圈中喜闻乐见的蔬菜,大家种植酸茎菜,然后做成渍物,除了自家食用,还会送给京都的公卿贵族们作为赠答礼,后来甚至被当做礼品送到了江户。
所以,酸茎渍之所以在京都如此有名,主要原因可能是,最初把它从野外带回家的人是与上流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社家,而不是一文不名的农民。
-“吃点酸茎渍可真舒服呀”。via:bushoojapan.com
酸茎菜的时令是12月至2月,酸茎渍也是在这一时间段制作的。相比千枚渍,酸茎渍的腌渍时间更长,要先盐渍一夜(下渍),再盐渍7日(本渍),最后移入室内,在室温下发酵8日。
酸茎渍的巨大木桶看起来有点壮观。via:ggs.theshop.jp
下渍和本渍的过程中,要用“天秤押”(天秤押し)的方法以重石压住腌渍酸茎菜的木桶,这也是酸茎渍过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点。
天秤押。via:tsuyuhara-semi.com
这样腌渍出的酸茎菜根部颜色微黄,叶子为龟甲色,风味以乳酸发酵的酸味为主,带有一点甘甜,比千枚渍多了一份深沉。
酸茎渍。via:kyoudo-ryouri.com
3 莺菜的迷你世界
在京都打卡高级料亭的时候,你可能在椀物中见过一种小小的蔬菜,长这样:
莺菜。via:blog.cnobi.jp
这其实也是一种芜菁,叫做莺菜(うぐいす菜,uguisuna),是京都传统蔬菜之一。在日本,小松菜的别名也叫莺菜,但小松菜和我们这里提到的莺菜是不同的蔬菜。
莺菜的叶子有点像壬生菜,细长而边缘平滑,肉质根豆粒大小,颜色洁白,小巧可爱。与其他芜菁要经历悠长的生长期不同,莺菜的生长期只有40-50日。时令是1-2月。
莺菜。via:foodslink.jp
莺菜的种植历史也始于江户时代。在江户时代中期,位于现在京都中京区神泉苑町的农家将天王寺芜菁(天王寺蕪)的早熟品种进行筛选,培育出了莺菜。
天王寺芜菁又是啥呢?此物是江户时代发源于大阪的芜菁品种,以肉质致密柔软著称。但天王寺芜菁本尊是个大中型品种,没想到了京都人手里居然培育出了迷你型的莺菜。
天王寺芜菁,看起来和莺菜一点也不像…… via:yamaken.org
莺菜与圣护院芜菁,一个是小芜菁的极致,另一个是大芜菁的极致,京都的芜菁界还是蛮有意思的呢。京都贵族什么奇奇怪怪的芜菁没见过,可是偏偏没见过这样小巧玲珑,惹人怜爱的品种。于是,莺菜一经问世便成了京都高级料理的专用食材,直到现在也受到京都料亭的偏爱。
莺菜椀物。via:blog.cnobi.jp
4 东京的芜菁们
除了京都,日本芜菁的另一个重要产地是东京。这两大城市在许多方面都风格迥异,连种植的芜菁品种也截然不同。京都的芜菁品种以亚洲系芜菁为主,而东京的芜菁品种以欧洲系芜菁为主。
日本各地的芜菁品种。via:《伝統野菜(カブ)の多様性について》
京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京野菜”,东京也有与之对应的“江户东京野菜”。在芜菁中,被认证为“江户东京野菜”的有金町小芜菁、品川芜菁(泷野川芜菁)和芽芜菁。
江户东京野菜包括这么多种。via:fv1.jp
部分江户东京野菜。左侧根部为圆形的是金町小芜菁,根部为长形的是品川芜菁,最迷你的那种是芽芜菁。
京都产的圣护院芜菁是日本体型最大的芜菁,而东京产的金町小芜菁是日本产量最大的芜菁。金町小芜菁(金町小カブ),直径5-8厘米,根部为圆形,色白而有光泽,肉质柔嫩。
金町小芜菁。via:alti865.exblog.jp
金町小芜菁是明治末期在东京的金町(今东京葛饰区东金町)经过改良培育成功的,是日本小芜菁的代表性品种。金町小芜菁全年皆可种植,可以用作沙拉、渍物、拌物、煮物、蒸物,是个料理界的万能型选手。
水菜芜菁西兰花沙拉。via:kikkoman.co.jp
金町小芜菁风吕吹。via:nihonbashi-yukari.com
另一种被认证为“江户东京野菜”的芜菁是品川芜菁(品川カブ)。品川芜菁和金町小芜菁圆圆的样子完全不同,它是一个长芜菁,长20厘米左右,长得有点像白萝卜。
品川芜菁。via:tokyogrown.jp
品川芜菁是江户时代在江户(今东京)泷野川和品川种植的一种芜菁,当时主要用来制作渍物,在江户时代的农书《成形图说》(1804)中有相关记载。但到了明治时代,品川芜菁的种植渐渐废止。
《成形图说》中的品川芜菁【左】。via:edoyasai.sblo.jp
2004年,致力于复兴江户传统蔬菜的人士发现东京小平市的“东京大长芜菁”和《成形图说》所绘的品川芜菁很是形似,因此将其命名为品川芜菁,进行推广种植和销售。现在人们不仅用品川芜菁做渍物,还尝试用它做包子、饺子、蛋糕等食物。
正在奋力品尝品川芜菁的品川区区长……via:shinagawa.keizai.biz
另外,东京也有一种非常小的芜菁,叫芽芜菁,常用来制作椀物。最近有小伙伴在北京的日料店也见到了此物。
芽芜菁。via:ameblo.jp/kazu-gg-office.jp
虽然芽芜菁和莺菜都很迷你,但它们并不是近亲。芽芜菁的品种是金町小芜菁的交配种“たかね小芜菁”,属于欧洲系芜菁;而莺菜是天王寺芜菁的早熟品种,属于亚洲系芜菁。
芽芜菁。via:edoyasai.sblo.jp
从外观上来看,芽芜菁的叶子边缘多锯齿,叶片整体较宽,而莺菜的叶子边缘相对平滑,叶片只有头部较大。不过,如果煮熟放在汤里呈上,恐怕也很难分辨了,还是赞一声“卡哇伊”就把它愉快地吃掉算了。
芽芜菁椀物。via:recipe-ru.com
冬天到了,你想吃点什么呢?是千枚渍、酸茎渍配白粥,金町小芜菁煮物,还是莺菜或芽芜菁椀物呢?
金町小芜菁帆立贝油扬煮。via:chefgohan.gnavi.co.jp
品川芜菁蛋糕。via:yoshi0515.hatenablog.com
以上文字内容为日料栈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日料栈】或ryori@robaiter.com。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