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Deininger,
一个年近50的老小孩。
从小热爱画画和冲浪,
绘画为他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Tom Deininger 脑洞大开,
他善于把人们最不在乎的垃圾,
“画”成人们最在乎的美景。
Tom 时常以绘画名家的作品为底稿,
用收集而来的垃圾组装成“名画”。
法国画家Henri Fantin-Latour的花卉画
Tom的仿品远看颜色更为艳丽夺目,
凑近就能看到塑料玩具、
卷曲的固定电话线电线、人偶……
名画变垃圾,垃圾变艺术品。
再看这副莫奈的《睡莲池与日本桥》,
Tom的绘画功底可见一斑,
将印象派光与影的韵味还原得像模像样。
但是放大一看,
这些光与影不是颜料而是塑料。
这些玩具你都认识:
海绵宝宝、天线宝宝、动物应有尽有……
远看神仙画画,
近看“大爷收垃圾吗?”
远看是一幅美国国旗,
蓝白红三色按照原图规律整齐摆放。
但是凑近一看,
纯白的星星后埋伏着海量的玩具军队。
军队旁边一位断腿芭比不屑的竖起中指。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画”,
它们是立体的“雕塑”,
是二维画面。
但这并非杂乱无章的拼接,
也不是只顾颜色的随意摆放,
而是在一层一层的搭建中暗藏玄机。
Tom将内容、意义、形象融为一体,
这样的结合让每个画面背后都有另一个故事。
这种玩法类似于拼贴画,
在画布上勾勒出底稿,
将收集的垃圾分门别类,
再通过Tom的想象力,
把垃圾变成笔触,
形成一幅二维画。
这种艺术形式工程量庞大,
需要创作者拥有极大的耐心,
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脑洞奇特的Tom通过视错觉的玩法,
将平面的画布转变成了三维空间,
同时形成的图案又是二维画面。
欺骗你的双眼。
Tom抱着“佛系心态”看待一切,
不用价值等级或它的来源来评判美,
他看到了被遗弃的垃圾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因为将垃圾变成他手中有用的工具而开心。
“一系列有助于某样东西存活下来的突变,
最终定义了一个新物种。”
可Tom为什么非要用垃圾作素材呢?
原来Tom是一位环保人士。
“我想探寻的是大众消费主义、流行文化
和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垃圾无疑是最好的媒介。”
在作品《海浪》中,
滔天巨浪像是要从画中翻涌而出,
太阳就要被海浪吞没,
海面将阳光折射四散,颇为壮观。
可这并不是美景,
卷起的海浪全是垃圾!
垃圾构成的巨浪,
海不再是海,
而是被人造垃圾取代了。
《海浪》在网上的售价为3万美金,
其中50%会捐赠给海湾拯救计划。
海里的鱼和垃圾,
给Tom创造了“假鱼系列”提供了灵感。
Tom将碎布剪成一个个菱形。
耐心的将菱形碎布变成一片片鱼鳞。
放大了鱼头看,
还有一排假牙。
如果上面这条鱼你觉得还不够逼真,
那你再看看这两条。
这是活鱼标本……才怪!
这条色彩艳丽的鱼制作方法更为粗暴。
Tom直接在塑料板上面钻了个孔,
再叠加数层材料,
颜色也就一点点透视出来了。
很难想象,
一堆垃圾能拼出如此逼真的效果。
他的创作过程中思维发散,
杂志、玩具、娃娃、塑料垃圾……
都是他最爱使用的材料。
体操运动员有多厉害?
竟然能站在一根烟上跳跃翻转!
Tom将杂志拼贴与垃圾拼贴结合,
这两只垃圾组装成的机械鹿,
被成千上万只眼睛盯着却浑然不知。
一只巨型的鸟,
猝死在街头,
周边都是好奇抬眼却无动于衷的围观群众。
毛绒绒的兔兔,
是由香烟的过滤嘴黏出来的。
生活垃圾与日俱增,
尤其是塑料制品。
人们图一时便利过度使用塑料,
大自然却要花费几百年去消耗它。
明天,
你看到无数垃圾,
看着满目疮痍的世界还能笑得出来吗?
如果一味纵容下去,
今天你眼中的风景,
被一堆垃圾吞没
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减少使用塑料垃圾,
不乱扔垃圾,
从你我做起。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