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都尉张小敬出狱后,第一件事跟姚卫率来到东市吃了一盆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其实这两道菜不能代表唐代的饮食,而国宴中也似乎缺少了,那这道能代表唐代和中国的这道菜是什么呢?
这就是脍,何为脍?《汉书》曰:生肉为脍。《礼记》记载了具体吃法:“脍,春用葱,秋用芥”“肉腥细者为脍”;就是春天要用葱来做佐料,秋天用芥末来吃细肉和腥肉。《论语》载:“不得其酱不食”。
所以,古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脍者,一定要做的越细越好,考验刀工的时候到了。而在唐代,鱼脍成为大家疯狂热爱的唐食之一。上自帝王,下到走卒,食脍成为大家的口福之一。所以,日本的刺身师从中国,还是没有学到精髓,正宗鱼脍要越细越好,配以葱,芥末,有时佐以橘子汁,入口鲜嫩,佐料去腥,提味,滑嫩清香,人间美味。
也许大家就要问了,为什么唐代要生食鱼片,因为唐代没有类似今天的锅,锅到宋代方才出现,所以,唐人,只能烹食,鱼类烹时容易烂,不好吃,所以,唐人只能生食。
所以,日本的生鱼片取法中国,这道刺身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鱼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现在出土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记载:“周宣王五年,周师于彭衙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在三国时期,大家也都喜欢吃鱼脍。曹植的《名都篇》说道:“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什么意思?就是说,把鱼生蘸着小虾酱吃。
南北朝时出现了“金齑玉脍”,“金齑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隋炀帝说:“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隋炀帝除了蘸酱佐食外,还将各种生菜拌食。隋炀帝使鱼脍的美观上上了一个档次。
接下来的唐朝是生鱼片的食用高峰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鱼脍正式传到日本,变成了刺身(生鱼片)。唐代诗人王维在《洛阳女儿行》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可见,脍鲤鱼是道很好的菜,得用金盘呈上来,菜品之高其他菜肴不能与之相比。王昌龄《送程六》中写道:“青鱼雪落鲙橙虀”;在吃鱼脍时,这是以青鱼为食材,配以橙子,应该是在鱼脍上撒上橙汁,佐以入口,白居易《轻肥》中写道:“脍切天池鳞”等等,把食材鱼脍比做天池上的神鱼,可见,对待这道菜的评价之高。还有很多的诗中都有写道。唐朝时期的生鱼片是普通的日常菜肴,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做生鱼片吃。
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些遣唐使带走了很多的中国文化,这道中国先秦名菜:鱼脍,就是其中之一。文化匮乏到连吃饭都不知道怎么吃的日本渐渐的学会了吃鱼脍,他们也变得文明了许多。日本的文明时代也是从遣唐使回到日本之后开始的。
在中国古代,不仅有鱼脍,还有肉脍。这就是鸿门宴中,项羽给樊哙一个生猪蹄,樊哙以盾牌为餐盘,用剑切开吃了,很多人认为是项羽有意识刁难,其实不是,古人就有生食的饮食习惯,是项羽释放善意的体现。
唐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依然有吃鱼脍的习惯。到了明清之际,肉脍消失。鱼脍在清代文献还有记载。但是渐渐的变少,锅在宋代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煎炒烹炸出现了,生食逐渐被边缘化了,所以,国人现在生食越来越少,只有日本继承了唐代生食鱼片,所以,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最缺少的一道代表大唐的名菜应该就是鱼脍,一道配以葱,芥末,橘子,橙子为佐料的大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