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在吴江东北部的同里镇,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距苏州城约18公里。同里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古镇,加加邻水,户户通舟,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历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代有名门望族。因而大小宅院多大三十余处,退思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在园与宅之间介以庭院一区作为过渡,总体上呈左宅、中庭、右园之格局。
从住宅进入中庭,庭院内樟树如冠盖, 玉兰飘幽香, 十分安谧宁静。 中庭之正厅为一幢船厅(旱船),作为客客小憩之处;侧旁的“ 岁寒居” 透过窗牖可以观赏园林之“框景”。由中庭庭过月 洞门进人退思园,曲尺形的游廊将游人导向园内。
主体建筑物“退思草堂”前临水池,月台贴近于水面。
水池西侧的“水芗榭”与对岸的&34;隔水相望,亭翼然假山之巅,登亭可俯瞰全园。船厅“闹红一舸”自岸边突出水面,水中金鱼成群。池南之“菰雨生凉”轩亦贴水而筑,轩内安装大镜反映湖面之景,仿佛置身于池水环抱之中。循叠石假山的山洞,石径可登“天桥”,此桥连接“辛台”与“ 菰雨生凉”轩,为园林中少见的类似立交桥的做法。退思园布局比较疏朗,中央水池面积不大但曲岸参差,山石花 木穿插得宜。环池的建筑物均贴近水面, 尺度显得很亲切,被誉为“贴水园林”
结构
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与以往的前宅后院不同,典型的西宅东园布局,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
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曲廊宛转延伸,环绕荷花池南、北、西三面,将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园门旁廊壁上还嵌有“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字句。正对园门有半间和曲廊连接在一起的水榭,名为“水香榭”
退思园以封闭式布局展开,每进一层,都设有屏障。园中还藏有:“一阁、一桥、一轩” 。主要有“坐春望月楼”、“退思草堂”、“雨坐亭”等,整个园林设假山、亭阁、花木、池塘水榭于一体。
特点
1,退思园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 ;园内简朴无华,素静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退思园主要建筑贴水而建,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 。
2、退思草堂是园内主体建筑,居荷花池北岸,南向,面宽五间,前出月台跨于水中。草堂的外观古朴端庄而又不失变化。堂前的月台贴水而建。
3、草堂的东侧建有琴房。沿琴房旁的三曲石桥可到水池东岸的眠云亭。眠云亭是二层歇山顶,下层被设置在周围的湖石遮挡。这种建筑与湖石搭配的方法,创造了“无山胜有山”的意境。
4、眠云亭的南面、水池东南角建有菰雨生凉轩。小轩三间,贴水而筑。“菰雨生凉”之名取自姜夔的词《念奴娇》中的“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之句。园主对姜氏的词甚为喜爱,园内景名多取其中。小轩和西侧的辛台之间有一段复道廊相连。轩后有湖石假山。辛台是一座两层小阁,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与退思草堂隔水相互呼应。是园主读书之处,取“辛苦读诗书”之意的命名。辛台旁有一艘石舫泊于池中,名“闹红一舸”。其造型简洁,不事雕镂,船舱漆成暗红色
文物遗存
- 碑拓
《归去来辞》碑拓,壁立于退思园草堂的后厅内,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官累翰林学士承旨,其书法圆润道丽,有“赵体”之称。太仓的顾信,特在太仓淮云寺中建墨妙亭,珍藏赵孟頫所书《归去来辞》等石刻。后亭毁,亭内石碑一直存在到了“文革”前。“文革”期间,《归去来辞》一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不少字迹遭破损,已无法复原。退思园只保存完好的碑拓。
- “石鼓文”刻
“石鼓文”刻于九曲回廊的漏窗壁上,诗句,取自于唐代诗人李白《襄阳歌》中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每个字各镶嵌在不同图案的漏窗中央,雅致、流畅,不见斧凿之痕
- 灵璧石
灵璧石伫立于荷花池南岸的独体巨石,高5.5米,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眺的长者,故称“老人峰”。从退思草堂外的戏台看这“老人峰”,又像一个繁体的“寿”字。此石顶峰呈龟形状
园林家陈从周曾评价道:“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都贴水面,园如出水上 。”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 ,在有限的地或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注小编(kcl)收获更多。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