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

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5 10:58:57
导读

导读:中国佛教有四大道场,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朝圣地。信奉佛教的人们都会去往这四个地方祈求拜佛。不懂的人可能就不知道这四大佛教圣地在哪里了,那么四大佛教名山是哪四大呢?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四大佛教名山我国的普陀、九华、五台和峨眉称为四大佛教名山,相传这四座山是四位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故又称“四大道场”。普陀山,相传是南海观音菩萨修真得道的地方,位于今浙江舟山

导读:中国佛教有四大道场,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朝圣地。信奉佛教的人们都会去往这四个地方祈求拜佛。不懂的人可能就不知道这四大佛教圣地在哪里了,那么四大佛教名山是哪四大呢?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四大佛教名山

我国的普陀、九华、五台和峨眉称为四大佛教名山,相传这四座山是四位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故又称“四大道场”。

普陀山,相传是南海观音菩萨修真得道的地方,位于今浙江舟山普陀。该山最高峰名佛顶山,海拔291.2米。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始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当时有位日本和尚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在归国途中,行至普陀山,遇风触礁,便在普陀山修建寺院,供奉这尊观音,寺院则取名叫“不肯去观音院”。此后寺院增多,约有三百余个,大都以供奉观音为主。今以慧济、法雨、普济三寺最大。普济寺约建于北宋神宗时,距今约有九百余年历史,院内悬有一口铜钟,约有1750多公斤。在古代,往来日本、高丽等国的旅行者,常停此候风,拜观音,祈求航行安全。

九华山,相传是地藏王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位于今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初名陵阳山,最高为天台峰,海拔达1300余米。中有九座小峰耸入云霄,远远望去好像站立的九个兄弟,因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之句,称九子山为九华峰,此后逐渐以九华山闻名。唐代时,新罗(今朝鲜)一位高僧渡海来到九华山修行,开元十六年(728年)圆寂于此山。佛教说这位高僧即是地藏王转世。相传他发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故名地藏。因此,九华山便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山中佛寺兴建成风,多时有300多座,僧、尼五六于人。

化城寺是九华山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现存殿宇大多为晚清重建,其中藏经楼为明代修建,尚保存了珍贵的明代佛经与皇帝的手书圣谕。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位于今山西省五台县内,据说该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大山峰,海拔都在二三千米以上,但峰顶不尖,是个平台,故取名五台山。据载,汉代明帝时始建的大孚灵鹫寺是山上最早的寺院,此后逐渐增加,多时达二百余处。显通寺是今最大的寺院,占地120多亩。这里古庙以奉喇嘛教为多,属佛教密宗一派。

峨眉山,传说是普贤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位于今四川省峨眉县内。它的最高峰是万佛顶,海拔达3100多米。早在东汉已建寺庙,至宋明时期为盛,寺庵殿堂有“百多处。在明代已有佛教圣地之誉。今万年寺有一尊高大的普贤菩萨像,高9米多,铜铁铸造,重约62吨。据载,这尊铜铁佛像为公元980年所造,距今已千年。佛教称峨眉山为光明山。道教亦重视峨眉山,称之为“虚灵洞天”。

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

从历史演变来看,作为整体的“四大名山”是在长时段的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经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唐初,五台山就已出现了第一部志书《古清凉传》。唐代还最终将《华严经》中的“清凉山”指认为山西五台山,五台山遂成为华严道场、文殊道场。此后不久,因为《华严经》尊崇文殊和普贤的原因,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便和作为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开始融合,如唐代的华严大师澄观法师“大历十一年(776)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直到宋代,依然将五台、峨眉“两山”并称为“名山”,并受到皇帝的关注。不过,宋代也有将庐山、天台山与峨眉、五台并称的。而在元代的时候,与五台、峨眉并称的又是河南的伏牛山、少室山。相比之下,从唐代到明末,三大名山的出现似乎更为频繁,只是唐宋时期并非特指。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普陀山开始与峨眉山、五台山并称,协同发展。明谢廷谅撰《三大士殿》曰:“普贤肇峨眉,示迹惟西方。文殊现五台,台殿俱清凉。猗与观世音,普陀实吾乡。胡为三大士,鼎足偕兹堂。”其中明确指出“三大士”及其居住道场,即普贤肇峨眉、文殊现五台、观世音在普陀。九华山最晚进入四大名山体系。明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四大名山”。从清初开始,四大名山开始趋于稳定。此后,晚清乾陀所校定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中,四大名山进入叩钟偈。民国时期,印光大师修订了《四大名山志》。可见,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中国化的过程。

从理论结构来看,四大名山支撑了菩萨信仰所表征的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理论体系。四大名山中,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征大智,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表征大行,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表征大悲,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表征大愿。关于这四大理念,在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中,肖黎民先生认为:“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悲、智、愿、行。四者共同形成了完整一体的佛的精神。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无愿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这里,‘愿’即发菩提心,这是成就佛菩萨的首要环节;‘悲’即慈悲,拔众生苦为悲,与众生乐为慈,最后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家的根本精神;‘智’即般若,这是成就佛菩萨的关键所在;‘行’可通俗地解释为将愿、悲、智付诸于普度众生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精神全部的落脚点。这四者其实不能分开,它们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所有的佛、菩萨都体现了这四种精神,所谓菩萨‘四德’,指的就是这四个方面。”悲、智、愿、行这四大理念是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精神,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精神的高度凝练。

从社会影响来看,四大名山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四大名山信仰已成为明清以后佛教信仰中国化的重要代表。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以公元10世纪的晚唐、五代为节点,此前的一千年为中国佛教前期;此后直至20世纪晚清时期的一千年为后期,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后期,大致是宋元明清时期,为渐次衰落的一千年。但李四龙教授认为,北宋以后虽然佛教义学发展缓慢,但民俗佛教却蓬勃发展,在此一千年,“佛教与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这一千年不应当以“衰落”来形容,“因为这才是真正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生活世界的一千年佛教史”。在宋元明清这一千年,佛教成为真正影响或组成民间信仰以及民间社会生活的一股力量,以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影响民俗生活,主要表现为朝山进香、许愿还愿、吃素念佛等,与此同时,具有佛教色彩的民俗节日也开始盛行,经忏也日益流行。这些活动都需要具有较大空间的场所,四大名山信仰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成为民俗佛教的重要载体。在空间分布上,四大名山分布于中国北方、西方、东方以及东南方,是民俗佛教在各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代表。如果脱离开四大名山信仰来谈明清佛教,那么明清佛教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是明清时期民俗佛教的重要代表,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所说,“‘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佛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四大名山’的信仰形态,是民众信仰方式的表现,是善男信女表达宗教感情的朝拜地,是佛教文化的最生动体现。”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四大佛教名山,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的信仰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8099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