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灯笼果”。此名最早是指茶藨子科茶藨子属的东北茶藨子/Ribes mandshuricum,但该种未经驯化,通常处在野生状态,产量不高而且采集困难;现在的“灯笼果”更多指同科同属的欧洲醋栗/R. reclinatum,引入的栽培种,房前屋后皆可种植,收获更为方便。二者果序明显不同,东北茶藨子是一长串果实,欧洲醋栗则是单生或只有两三个一串。
第二种,“洋菇娘”,也就是“菇娘果”或“东北菇娘”,茄科酸浆属的毛酸浆/Physalis philadelphica。原产美洲,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量引种,也有些逸为野生。其浆果酸甜适中,颇为可口,外面包着的那层黄白色的“纸”是花萼,用行话说就是“果时增大成膀胱状,远较浆果为大,完全包围浆果”。膀胱状,哈哈哈,还是说成“囊状”比较好
第三种,“山丁子”,蔷薇科苹果属的山荆子/Malus baccata。不能算东北特产,但黑吉辽和内蒙古是主产区,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省份也有分布。花白色,美丽,秋季后红黄色的球形果实经久不落,直至大雪纷飞。果实生吃干涩,难以下咽,经加工后即成美味,我的哈尔滨籍同事曾提起过,说是小时候常吃的零食。
第四种,“黑天天”和“黄天天”。“黑天天”,茄科龙葵属的龙葵/Solanum nigrum,常见的一年生草本。其浆果未成熟时青绿色,龙葵碱含量高,有毒;熟透呈紫黑色,微酸甜。不过并没有多好吃,童年时见到必摘,多半出于“我来过,我看到,我吃掉”的仪式感。该种全国广布,更不能算是东北特产,本砖家小时候也没撸过。
第五种,“黑豆”,即“黑加仑”,茶藨子科茶藨子属的黑茶藨子/R. nigrum,和“灯笼果”是相亲相爱的醋栗一家人,成熟后会变成紫黑色,也叫“黑醋栗”,可能是醋栗中知名度最高、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它通常以干制品或果酱的面目出现,鲜果非常少见,也许只有东北地区才能见到。
第六种,“山茄子”,忍冬科忍冬属蓝果忍冬的变种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var. edulis,好像也有它叫“黑瞎子果”的。果实是两朵花共同孕育而成的“复果”,蓝黑色稍被白粉,形状略有点古怪,接近椭圆形,先端有明显凹陷。除东北外,西北、西南部分地区也有分布,但国外引入的栽培品种主要种植于东北。据说口味酸甜,也有人说带点儿苦味。
第七种,“嘟柿”,杜鹃花科越橘属的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野生的蓝莓之一。浆果近球形,成熟后蓝黑色,表面有白粉,直径1厘米左右,酸甜味佳,可用以酿酒及制果酱,也可制成饮料。国内只产于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长白山,属于纯粹的东北特产野果,国外也有分布。
第八种,“山梨子”,蔷薇科梨属的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分布于黑吉辽、内蒙古和其它几个北方省份,东北盛产。果实成熟时黄色,野生状态的个头较小,且质地坚硬,须摘下捂几个月变软之后才好吃,味道酸中带甜。别觉得“山梨子”只是山野村夫,它也能入得厅堂,常见的香水梨、安梨、酸梨、沙果梨、京白梨、鸭广梨等均属于本种的栽培品种。
第九种,“圆枣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圆枣”或是“软枣”之东北发音。果圆球形或长圆形,无毛,成熟时绿黄色或紫红色,如同微缩版的无毛猕猴桃,可用于生食、酿酒、加工蜜饯果脯等,国外进口的“奇异莓”也是本种。该物种的“足迹”踏遍祖国南北,从最北的黑龙江岸至南方广西境内的五岭山地都有产出,非东北特产。
第十种,“山葡萄”,正式名称也是山葡萄/Vitis amurensis,乍看外观和栽培的葡萄/V. vinifera差不多,细节特征有差异。果实圆咕隆咚,熟透后紫红色,外表有白色果霜,可生食或酿酒。该种南北皆有,主产区是东北三省,是葡萄属中最抗寒的种类,尤其是东北种群,也许能作为改良栽培葡萄的野生种质资源。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