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25 13:26:01

导|语

2022/01/22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记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罗超

编辑丨朱锦斌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2017年,当飞机舱门关闭的那一刻,贾跃亭只身前往美国,何时才能归来已是未知。这位曾经乐视“帝国”的掌门人,为他不切实际的造车梦,付出了十分惨痛代价。一切,都以闹剧的形式,潦草收场。

依稀记得2015年,当“新四化”的概念还未提出,贾跃亭就带领着他的乐视汽车,已经开启了类似的征程。

从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挖掘高管,研发三电系统,为造电动汽车打造核心技术;收购易到,布局出行领域;入股充电服务类app,加入充电业务;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合作,在车联网方面合作;从百度挖掘自动驾驶技术人员,构建乐视智能化版图和乐视车联;将娱乐、影视等资源整合,将其放进车联网系统。

许多理念,都与现在的新能源行业大趋势,不谋而合。他的角色,也像极了一位“先知”。

奈何,过于庞大的野心,与实际可以输出的能力并不匹配,溃败远比想象中来的要快。而在失去所有后,他的身份迅速从“先知”,转为了被整个行业所唾弃的“忽悠”。

最终,只剩下国内债权人的声讨,以及山呼海啸般的骂名。

至于花费如此大的篇幅,去阐述这样一段已经消散许久的故事,更多还是因为过去一周,车圈中“先知”与“忽悠”两个称呼,被再次反复提及,并一度冲上热搜。

起因,需要从北京时间1月16日晚间,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的一篇微博说起。

“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都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也是骗子。居然还有人可以毫无廉耻的把这种观点对外公开讲出来,真是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创业的本质是:有节奏有耐心的长期成长。”

上述一段评论,是其转发了一篇团车CEO闻伟,宣布造车后接受某媒体采访的内容后,非常不留情面的吐槽。

在那篇专访中,谈及为何造车,闻伟号称:“决定造车的最大动力来自一个100多人的外来团队,这个团队可以承担产品规划、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测试、底盘、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化整合方案、生产支持、供应商管理几乎所有造车流程,具有20多年造车经验,在技术、样车上都有沉淀。”

同时,他还称赞这一造车团队,“他们可以做2000万元以上的车,也可以做5万元以下的车,包括商用车、物流车。并且关于造车周期,燃油车时代国际大厂是48个月,国内厂家做到了36个月,我们现在的团队能做到18-24个月。”

另外,关于接下来的技术路线,“首选纯电,选择余地比较大。这个团队做过太阳能、氢能。”

很快,面对李想的质疑,闻伟抓住机会,同样十分凶狠的反击道:“没想到万里长征的迎面第一枪来自李想先生。除了节奏和耐心您是不是忘了眼光和判断?冯思翰被反怼不就是当初看走了眼喷得太早?所以谁也别把自己当先知,也别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两天之后,闻伟再次发文表示:“这两天莫名登上热搜,要感谢李想先生的关注与质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新势力之所以新,是前人的积累与后人的无惧。无惧不是盲目,造车不是儿戏。所以我诚邀李想先生在我们首次产品发布时可以拨冗出席。”最后,还附上了活动的邀请函。

截至目前,随着李想本人,仍未做出最新回应,可以说一场针锋相对的“互喷”,暂时告一段落。

作为旁观者,也作为整个新能源行业一路走来的见证者,更想说的是:“先知,必然是不存在的。”

但李想所掌舵的理想汽车,在经历过足够艰苦的至暗时刻后,终于迎来了鲜花与掌声。

“感谢鞭策,继续努力。”

2021年12月末,李想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标题为:24个月,挑战中大型SUV销量冠军。柱状图的下方,则标注从2019年12月开始交付,到2021年11月上险数超越大众品牌中大型SUV销量之和,外界不免读出浓浓地讽刺意味。

但最终,明晃晃的结果证明,“增程式”这个曾被冯思翰诟病落后的技术路线,俨然收获了大批车主的认可。

望向更深处,理想ONE的热销,愈发凸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新时代消费者眼中,品牌不再是牢不可摧的护城河,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才是真正决定是否购买的关键要素。

反观闻伟,以及其身后的团车,究竟是不是“忽悠”,仅以目前所能获得的信息来看,仍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许多东西,只能交给时间去评判。

但肯定的是,相比2014年第一波“造车”浪潮来临,新势力们所处的大环境,当下所需要的门槛与要求,无疑是成倍增加的。

“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

2021 NIO Day结束后的专访环节,李斌对于自己曾说过的造车资金门槛,结合当下整个大环境的暗流涌动,进行了更新。从中听出的言外之意,更像是没有充足的准备,就千万别冲动入局。

除资金之外,产品定义、研发制造、品牌营销、销售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繁多且复杂的挑战,去等待被克服。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粉身碎骨。

所以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往往出牌的机会只有一次,不成功,便成仁。并不是像闻伟所说一般,“我们第一款产品失败了也没关系,3个月能再做一款。”

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

       原文标题 : 【一周车话】先知与忽悠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造车,不需要先知,也不需要忽悠!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79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