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冀昱樵】陈露是中国花样滑冰首位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也是观众口中的“冰上蝴蝶”。1998年长野冬奥会以一曲《梁祝》作为谢幕战蝉联铜牌后,陈露并未离开冰场——她在深圳、北京等地创办陈露国际冰上中心,让更多孩子体验冰雪、爱上冰雪。陈露还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为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对陈露进行专访,听她讲述冰上故事。
关心运动员饮食差异
环球时报: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能否介绍下您的工作职责,以及如何评价北京冬奥会准备工作?
陈露:作为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我利用以往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和经验,在筹备过程中向北京奥组委提出关于运动员衣食住行的各类意见,希望让运动员以及相关人员都得到最好的服务、最热情的照顾。以餐食为例,运动员来自世界各地,不仅饮食习惯各异,而且由于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对饮食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像我们花滑运动员,既要保证充足的能量,又需要严格控制体重。因此我们围绕餐饮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包括需要提供什么食物,提供中餐的话哪些是外国运动员会喜欢的。
还有洗衣服,大家可能不会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但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必需服务。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需要及时换洗衣服,如果没有相关的便利,运动员会有不好的体验。
环球时报:作为全球唯一“双奥之城”,北京2022冬奥与2008夏奥之间存在一种传承和联系,例如很多竞赛场馆都是由2008年的场馆改造而来。如何评价“冰立方”、首都体育馆等冰上运动场馆的改造和体验?
陈露:无论是冰面还是整体硬件设施,我相信所有场馆都可以带给运动员非常好的体验。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漂亮,看到明亮整洁的冰面也很激动。首都体育馆也是一样,那里承载了中国花滑人太多的情感。虽然我没有亲自上冰去体验,但我知道首都体育馆对冰面和整个场馆的管理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从想摸真冰,到了解规则
环球时报:北京冬奥组委近日宣布,我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完成。多年来在推广冰上运动的过程中,您观察到有哪些变化?
陈露:我从事冰雪运动推广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亲身感受到近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看到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以及热情越来越高。2004年底回国后,为响应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号召,我在深圳开设陈露国际冰上中心,把冰上运动带到祖国最南端。但那时很多人买票进来,并不是真为滑冰,就是想进来看一看、摸一摸真冰。从2018平昌冬奥运会开始,能明显感觉到大家更加关注冰雪运动了,我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滑冰、滑雪。在我们的陈露国际冰上中心,来报名学习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
我也是北京市教委聘请的冰雪进校园形象大使。最初我到学校里给孩子们讲冰雪运动和冬奥会,孩子们会问,“老师,奥运会不就只有一个吗?”现在我再到学校里,孩子们已经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他们知道很多不同的冰雪项目和具体规则,甚至亲自体验过一些项目,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是否选择中国元素需多重考虑
环球时报:在本届冬奥会上,您对中国花滑队的表现有何预测?如何评价目前我国的花滑水平?
陈露:从我国花滑整体水平看,双人滑比较有优势,隋文静/韩聪组合具备夺金实力,这也是他们第二届冬奥会。我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经验以及艺术表现力。他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俄罗斯运动员,最大特点就是年轻、技术难度大,但从经验和默契度上和我们比还略显逊色。但在奥运这种高水平较量中,实力都非常接近,主要看谁能在强压下保持稳定发挥。
我们男单选手是金博洋,他具备一线水平的技术难度,但主要面临心理问题的挑战。近两年金博洋的临场状态不是很稳定,没能全部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如果他可以在本届冬奥会上调整好心理状态,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女单的朱易是年轻选手,大赛经验还不是特别多。面对冬奥赛场的压力,怎么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水平,是朱易的一个挑战。
冰上舞蹈方面,王诗玥和柳鑫宇近两年成绩进步很大,在艺术表现力和技术难度上都提升很多。从比赛经验到技术能力,王诗玥和柳鑫宇都达到一个很成熟的状态,也希望他们能够利用主场优势,在北京冬奥会上发挥出水平。
站在花滑项目的全局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人才储备,竞争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像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花滑强国,他们的年轻选手竞争非常激烈,让老将们也有紧迫感,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这对于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很有帮助。
环球时报: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您的一曲《梁祝》成为花滑史上的经典。对中国花滑选手来说,如何在融入中国元素的同时,又能获得其他国家评委和观众的认可?
陈露:艺术表现力是比较抽象的,需要运动员根据自己的状态去调整。有的年轻选手可能会看到其他人的节目好,就想自己也用这样的音乐,但没考虑这样的表现风格是否适合自己。
花滑选手在选择音乐时有很多考虑。1995年我第一次尝试用中国音乐时已经在世界一线选手行列中积累多年,需要突破、与众不同。但如果过早去做这样的尝试,以西方人为主的裁判和专家对中国音乐和中国元素的理解程度是未知的,他们可能无法接受。1998年使用《梁祝》也是基于我当时的心境。那时我在国际赛场上艺术表现力是满分的,无论我用西方音乐还是中国音乐,都能得到认可。同时我希望还母亲一个心愿,想用一个能代表我们中国的音乐结束职业生涯,才选择《梁祝》。
总而言之,选择的音乐需要适合滑冰,运动员能够很好地诠释出音乐主题,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