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刘秋凤 杨峰 湖南长沙报道
5月24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庄严肃穆,哀乐低回。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袁隆平遗孀邓则及其他家属,助手亲友到场送别。
明阳山被人潮淹没。社会各界对袁老的吊唁,达到一个高峰。 在此之前,与“国士”袁老的告别,从 5月22日下午就开始了。当日午后1点多,“袁隆平先生逝世”的准确消息从长沙发出,举国震动。下午四时过,当袁老的灵车从湘雅医院缓缓开出,行经的街道两旁,形成自发前来送行的人群,一路上伴随有序的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视频全网刷屏,无数人泪目。
在湘雅医院工作的邓女士,得知袁老去世消息时,正在外出办事中,返回医院路上,她专门去买了一件黑衣换上,“平时会比较喧闹的医院,到处都突然安静下来,一股自然的肃穆弥漫在各个角落。”
人山人海的静默
无声的共情与默契,在悄然蔓延。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和长沙市民,纷纷赶往与袁老相关的各处纪念场所。
22日晚上,从湘雅医院到袁老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的广场空地,再到停灵的明阳山外,手携鲜花、前来悼念的人们,几乎彻夜不息。这是袁老离开的第一夜。他的办公楼下,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在与记者对话的人中,凌晨12点,有1名父亲和他9岁和12岁的儿子,“我想让他们有信仰,懂感恩,明善恶。”父亲说。凌晨1点,一名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开车40分钟,默默地站在这里。“女儿本来睡了,是我叫醒她一起来的。我想她记住这一刻。”
23日,周六。长沙雨水一天未歇,前往明阳山参加告别式的人们,未曾将脚步停歇。封面新闻记者早上八点加入排队鲜花吊唁的人群中。雨水正紧,有人一时买不到花,恰好看到山脚路旁有开得正灿烂的野菊花,去采摘一些,整理成束,庄重地放在胸前,有序地排队。
临近明阳山,交通管制,需要在大约两公里外,步行走到殡仪馆。队伍很长很长,前后望不到头,但是,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寂静而温柔,坚定而肃穆。
24日上午,长沙天气放晴。阳明山下,又是望不到头的悼念队伍。本地大学生早上五点起床出发,外省大哥自驾驱车几百公里,有人坐飞机来,排队几小时只为袁公鞠一躬后,又匆匆赶高铁回去。25岁的青年胡胜涛,早晨7点乘坐高铁从广州赶来,下午就要返回。10小时路途,只为送别袁老。
“人太多了,我只在遗像前待了不到一分钟,但很值得。”有人拖着行李箱,直接从高铁站打车前往明阳山,看到有不少车的前窗上贴着“悼念袁老免费接送车”、“袁老,一路走好 免费接送车”字样,心中一热。有的车虽然没有贴上免费,却默默做好事。
封面新闻记者5月23日上午在殡仪馆吊唁袁老结束后,从明阳山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暂时打不到车,在路上走着,有私家车司机主动停下,搭载记者前往,不收一分钱,还细心指明,“前面就是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哥”彭先生,免费接送来现场追悼的群众,有四五十单。因为忙于接送,他自己都没来得及给袁老送一束花,委托封面新闻记者,“帮他带一束花到殡仪馆现场”。
此时的湖南省杂交水稻中心大楼前,已经搭起灵堂。哀乐阵阵,高龄老者,妇孺幼童,在遗像前,都是久久站立,鞠躬再鞠躬,不愿离去。也有人上前一步,长跪在地,久久不起。
“我们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
满城白菊空,只为送一人。
这两天,长沙的外卖小哥花单不断,叮嘱送到灵前。订花者不只来自长沙,也不只是湖南,还有来自北京、成都、烟台、青岛、徐州、昆明、广东、贵州、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福州等多个地方。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
这两天,在长沙,如果你去明阳山,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湘雅医院,你会遇到很多很多鲜花,读到很多很多感人的留言。
鲜花如潮。字里行间,粒粒真情。“素未谋面却恩重如山”、“碗中有米,当思袁老”、“袁爷爷 我真的好难受,这两天一直在哭”、“当稻香满穗时,清风徐来,我们知道,您或许又回到我们身边。”“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永远记得灯塔””“提笔已泪目。未面之缘,好似亲人。”
“袁公,天堂好好运动,我们好好吃饭,会珍惜粮食。”“我以后定不会浪费一粒粮食……”在鲜花的小卡片中,有人庄重地写下珍惜粮食的承诺。有人没送花,送来两盒大米,默默放在花束中,亦无留下只言片语。
在一个不用担心温饱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粮食盛宴,曾经的贫瘠记忆渐渐模糊。袁老的突然离去,人们心中的神经再次被拨动,“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
在微博上,一条来自署名为“干饭女孩”写了一篇小作文“给袁爷爷”,“嘿,可爱的小老头!虽然从未谋面,但是我知道您。 ……我知道的,您一直是一个“段子手”。你说“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那么作为一个认真干饭的女孩,我可以骄傲的告诉您:我吃饱了,还很胖!嘿嘿也想告诉您:累了就休息休息,还有我们!” ”无论雨多大,路多远,还是想来送您。这是离您最近的一次,却也是离您最远的一次。排队的时候雨越下越大,但是前来悼念的人丝毫不减,老人、学生、孩子、青年人….之前路过殡仪馆、墓地,心里都会有些害怕,但是今天的我却没有这感觉,现在终于理解了妈妈口中那句:里面有你最亲的人,你是不会害怕的。”
青年手书:“我从未有过如此灼灼理想”
袁隆平的实验田
袁老以前离家出门前,要和田里的水稻打招呼,“你们乖乖的啊,我过段时间就回来了。”
如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旁边的试验稻田,禾秧青青,袁老已然远行。
站在袁老走过的稻田田埂上,记者读到袁老曾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1957年,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安江,妈妈要陪着他去,他回忆着:“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5月24日,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外,在一束鲜花丛中的小卡片上,有人摘录手抄了袁老这句话,“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袁老研究种子,热爱种子,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鲜花丛中,小卡片上有人写“袁老您放心走好,我们会做一粒好种子。” 还有青年留言,“我从未有过如此灼灼理想,继承前辈衣钵,为人类进步奉献终身。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老的精神在无声传承。
袁老的学生和前助手张振华,面对封面新闻记者的镜头,表情有发自内心地欣慰,“年轻人对科技学者的爱戴,对科学工作者有这么高的敬意,让我深深,深深感动。”袁老的离世让国人悲痛,但“袁老一定会影响到未来很多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仁德忠义垂青史,贵胄才人遍三江。湖湘人杰曾文正公(曾国藩)影响了湖南长沙几代人。“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高洁之思,润泽后世。作为当代科学巨人、素朴贤士,袁隆平的卓越贡献和人格魅力,正润泽着长沙,湖南,乃至整个中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 国士禾下梦乘凉。风吹稻香,人间烟火。别了,稻田里的守望者。希望我们能记住他,很久很久。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