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守护梦想的“微力量”: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直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20 11:42:46
导读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来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2022年1月19日下午,“微力量——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被歌声包围。这是来自宏福苑·戏剧之城志愿队队员们的歌声。身后的大屏幕上,飘下了2021年北京冬天的第一场雪。那天,北京昌平北七家镇宏福苑小区仍处于疫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天,都以生死来守护。每一寸心,都将人间正道浇铸……”2022年1月19日下午,“微力量——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被歌声包围。

这是来自宏福苑·戏剧之城志愿队队员们的歌声。身后的大屏幕上,飘下了2021年北京冬天的第一场雪。那天,北京昌平北七家镇宏福苑小区仍处于疫情封控中。但当晚,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居民楼上方闪烁,来自戏剧之城志愿队的皇甫晓朋、王天洋、刘响颉等几名志愿者站在风雪中,为封控中的居民带来了一场流动的演唱会。而今天,志愿者们终于可以脱下白色的防护服,站在舞台上,向观众讲述那些难忘的夜晚。

不止他们,在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32个团体和个人相聚于此,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是感动与爱伴随我们的第十五年。自2007年启动以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已有191个社区人物和团队获得“感动社区人物”的荣誉。

“每一滴微小的水珠都能汇成雨露,每一粒纤细的尘埃都能开出花朵。”正如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致辞中所说,“爱与勇气可以跨越地域,跨越年龄,跨越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让我们团结在一起,相识相聚,守护生命的力量。”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致辞。

用脚丈量土地的基层工作者:在路上传递温暖,始终坚守初心

“那位82岁的老医生是全场年纪最大的吧?”获得感动社区人物奖的李德良、刘秋荣夫妇在昌平西峰山上看守150平方公里林场,走山路累计超过4000公里。作为同样用脚丈量土地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对援藏31年、走过西藏40多个县的叶如陵印象深刻。

在现场,叶如陵获得了许多掌声。他坐医疗车或骑马走过了西藏70多个县中的一多半,还曾拽着马尾巴翻越过6000多米的高山为小县城中的孕妇接生。他为西藏最大的医院填补了脑外科的空白,促成了一批又一批医生进藏支援,两次放弃调出西藏的机会。退休后,他回到北京,拒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聘请,在社区中为居民义诊,一做又是20多年。

他在演讲中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坚持这么多年的原因:“我这大半生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必须要有榜样、信仰和担当。我和雷锋是同龄人,雷锋做的好事装满一火车,雷锋给了我榜样和信仰。”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叶如陵在演讲。

叶如陵想把义诊一直做下去。李德良、刘秋荣夫妇会一直守护西峰山的这片绿色,他们以山为家,瞭望、防火、守林,12年来数次发现并遏制火情。而陈烈虽然已年近六旬,但他还是要年年进山为烈士扫墓。

陈烈是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烈士纪念设施负责人,他要维护分布在全区12个镇23个村的24处烈士纪念设施。

从2011年开始,陈烈每年都要跋涉40余公里山路,走上10多个小时,进山为烈士们扫墓。 “先辈们,你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现在已经胜利了,我们的生活都特别幸福,你们就放心吧。”这句话,他年年说,次次说,是他要告诉烈士们的最重要的话。

今年陈烈已经59岁,对于他来说,距离退休的日子又近了。在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问他,“还能上山看望烈士们多少次?”陈烈回答,“还想坚持十年。只要走得动,我就还要去山里为烈士扫墓。”

他们一直在路上,脚踏实地,传递温暖,坚守初心。“个人虽微,但力量可以是无穷的。”首开集团亿方物业芙蓉里项目负责人汪总红如是说。

他在一线服务已有20年,每天都在跟“鸡零狗碎”的事儿打交道,几乎钻遍了社区里的每一个角落:第一时间赶往满是污水的现场,和工人一起钻到设备层,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污水返冒问题;经常深入各种抢修现场,主动跟维修师傅学习技能;疫情期间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

同为物业人,从业13年,今年38岁的首开集团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古城项目部经理汪杨也始终在基层工作,上过房顶,下过污水井,去过地下配电室……只要有时间,她都会骑上特意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买的电动车,绕着40万平方米的管辖区域巡视。

在现场分享环节,汪总红讲述了自己的工作体悟:“唯一不变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做一名贴心为民服务的首开人。我们所做的就是一点一滴的、贴近百姓生活的小事,用心想事,用心做事,负责任地干好自己该干的工作,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断增强业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叶如陵的初心就是“做一辈子的好党员,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党员。”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我要把我的爱心、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汪总红在演讲。

在困境中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守望相助,义无反顾

46岁的王军站在舞台中央,双手用力比划着,努力还原那一场集体救援。他对着台下挥了挥手,“另一位一起救人的兄弟也叫王军,此刻也坐在台下。”

如果不是去年北京那场雨,两个王军不会认识。他们一个来自湖北,一个来自北京,一个46岁,一个37岁,在2021年8月16日的那个雨夜,海淀区旱河路铁路桥下,他们不约而同地下水救人。

王军讲道,当天他得知2米深的水下有一辆车没出来的时候,立即带着4名热心路人下水,游过桥洞,以地毯式搜寻的方式摸寻被淹车辆。他将被困车内的男子拉出时,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游到了他身边,他质问对方,“不要命了?”对方回了一句,“我是来帮忙救人的。”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北京王军。

演讲中,王军数度哽咽。当晚被困车内的一对夫妇抢救无效去世,这成了包括他在内所有救援者的遗憾。但对于自己的安危,他没有考虑过。他说,“当有人处于危险时,我根本不用想,就应该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北京王军也说,他还会下水救人,义无反顾。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王军在演讲。

像他们这样,在困境中挺身而出的“逆行者”还有很多。2021年7月21日开始,平谷蓝天救援队先后有21名队员奔赴河南抗洪救灾。

在灾区,水、电、网都不通,没热水的时候,队员们就干嚼方便面。雨一直下,地上积水有三四厘米深,他们在帐篷里铺上一块泡沫板,人就睡在上面,一翻身就掉水里了。那一周,他们清淤、排水、搜寻被困群众、转移遗体、消杀,至少帮助了几千人。

回到北京后,他们又立刻投入到北京的救援工作中,寻找走失的老人,救意外落水的青年等等。“我们队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家里做好饭刚端上桌来了救援任务,就得马上出发。所以身边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投身救援事业,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会永远坚持下去。” 平谷蓝天救援队代表芮革潮说。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王平谷蓝天救援队代表芮革潮正在接受采访。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王舰用尽自己生命的最后力气,用教科书一般的应急操作,守护住了全车乘客的生命。

颁奖典礼上,北京骏马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门宇代替王舰站在了领奖台上。主持人问,“您怎么评价王舰?”门宇说,“他用生命诠释了我们公交人的责任和使命,为我们公司的驾驶员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2021年8月16日,王舰在驾驶顺31路的过程中突发脑梗,但仍按照操作规程,在完成减速、靠边、停车、拉手刹等一系列应急措施后,趴在了方向盘上,给世界留下了最后一个背影。

“那些岁月铭记了勇者,风雨之后,千万次坚信过的黎明从此来了。”颁奖典礼上,曾在飞雪之夜为宏福苑社区居民送去歌声的王天洋、刘响颉,以一曲《寸心》,将人们重新拉回抗击疫情的日子。

2021年年末,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福苑社区成为“风暴眼”。疫情防控紧张之时,一群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组成“戏剧之城志愿队”,在封控的26天里,为117栋楼、近3万名居民配送、转运生活物资。到了他们开着货车,在小区里开起“流动演唱会”,即便风雪漫天,他们依然准时赴约,用温暖的歌声推开了隔离的心门,用动人的旋律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宏福苑·戏剧之城志愿队青年歌唱家王天洋与刘响颉正在演唱。

凭一己之力帮助更多人,将正能量故事传播出去,让梦想发光

颁奖典礼现场还有一场特殊的表演,9名舞者穿着一身青白长衣,滑动轮椅,时而聚拢成圆、时而雁行排开、时而两列成排……中间一人手持团扇翩翩起舞,其他9人将长衣袖甩出漂亮的弧线与之呼应。轮椅舞蹈“梨花颂”,引得观众掌声连连。

中间领舞的是天桥红舞鞋艺术团舞蹈一队的舞蹈老师刘志坚,她被亲切地称为“刘姥姥”。今年65岁的刘志坚,教残障人士跳舞已经6年了,她的学员中,有的人不能走路,有的一只耳朵失聪,有的人智力残疾……但她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对舞蹈的热爱与向往。

“残疾人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学习舞蹈,只是需要你用更多的耐心去对待。”刘志坚帮助许多残障人士实现了舞蹈梦,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未来她还要教更多残疾人跳舞,“只要大家愿意来,我就愿意教,学员们开心,我就高兴。”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天桥红舞鞋艺术团舞蹈一队正在表演轮椅舞“梨花颂”。

来自北京海淀的关於、张萍夫妇是教大山里的孩子跳芭蕾舞的。原本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教师的他们,自2016年起,却在云南砚山县者腊乡那夺村扎了根,教偏远农村的孩子们学习芭蕾舞。五年间,他们将艺术的“彩云”带进田埂地头,帮助62名少数民族孩子走出大山。

站在舞台上,关於感慨万千,“这一步步走来,我们深刻地领会到艺术赋予生活、艺术融入时代的生命意义。我和张萍不是什么伟大的艺术家,但我们投身到党带领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事业很伟大,这就足够了。”

同样把温暖和希望传递到数千公里外的,是北京市公安局赴贵州支教团。成员代表孙铭娟介绍,2021年3月18日,18名支教民警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的6所学校教授足球和英语课程,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帮扶支教工作。

这18名支教民警,来自全北京公安系统15个单位,有交警、特警、刑警、法制民警、反扒民警、社区民警等等,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8岁,在贵州,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北京支教民警”。

在现场,孙铭娟和大家分享了一则感人故事,大儿子的班主任曾给她发来儿子作文里的一段话,上面写道:“我的妈妈去贵州支教了,爸爸天天在派出所加班,我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小儿子今年9月份上幼儿园,老师问他:“怎么从来没见你妈妈来接过你呀?”儿子回答:“我妈妈去贵州支教啦,她在贵州还有好多好多孩子呢,所以不能来接我。”稚嫩的童声在现场响起,孙铭娟泪目,现场观众也湿了眼眶。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北京市公安局赴贵州支教团成员孙铭娟分享了团队在贵州支教的故事。

东城老干部宣讲团的团长师雪起觉得,他在感动社区颁奖典礼现场感受到了力量。“讲我们身边的故事,激发我们心中的力量,我们老干部宣讲团也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新的素材。”

从2013年组建东城老干部宣讲团到现在,已经有9年了。宣讲团平均年龄近70岁,年龄最大的89岁。从刚开始的8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8个人。

“我们东城老干部宣讲团这支‘微力量’,虽然年龄大、视力下降、记忆差,但我们宣讲的劲头十足。”师雪起今年69岁了,他说,自己有个期盼,就是当好一个老干部宣讲员,讲好“党的故事”,传播正能量。

师雪起还记得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十九年如一日,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都坚持到天安门广场义务捡拾垃圾。她告诉师雪起“我虽然年纪大了,没什么本事,但仍可尽一点力量,让天安门广场更干净点、美丽些,这就是我的梦。”这些话,让师雪起印象深刻。他将这位老党员作为素材写进了宣讲稿中,将党员的梦想和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2022年1月19日,新京报第15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颁奖嘉宾与获奖者合影。

正如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所说,“榜样的力量就像阳光,催生感动与爱、温暖与梦想。”刘军胜也呼吁,更多市民、媒体和社会团体加入,共同发掘身边的榜样,传递榜样的力量。让平凡人发光,让“微力量”留痕。

新京报记者 徐杨 吴梦真 郭懿萌 左琳 张静姝 薄其雨 慕宏举 彭镜陶 李睿阳 实习生 丛之翔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守护梦想的“微力量”:新京报感动社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现场直击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706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