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陈根:奥密克戎当前,动态清零还行之有效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8 19:30:45

文/陈根

全球新冠肺炎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奥密克戎毒株继续肆虐全球,累积确诊病例不断激增,至今已突破3亿,死亡人数也早已超过500万。即便是对于严格执行动态清零策略的中国而言,也遭到了来自奥密克戎的严峻挑战。

1月9日,天津通报发现两名新冠确诊病例,均系奥密克戎毒株。短短5天内,至1月13日24时,天津共报告阳性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64例。而距离发现本土首例社区传播奥密克戎感染者仅数日,奥密克戎就以星火之势从天津蔓延至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会处的河南县城,并直抵农村。

5天内,全国已有300余人感染,出现40余起家庭聚集性疫情,而疫情却仍呈现蔓延态势,大规模的春运甚至还没开始。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一次次全员核酸接踵而来,隔离措施层层加码。健康码、行程码甚至都已经满足不了顺利通行的条件,一些中风险、低风险地区甚至还要24小时的核酸来证明“安全”。

毋庸置疑,在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下,坚持动态清零将会变得越来越难,防疫成本也将越来越高。已经高度绷紧的防疫体系,能否在奥密克戎面前继续奏效?又该如何满足社会生活之间的平衡需求?

奥密克戎不容小觑

奥密克戎的基本特征已经渐渐清晰:一是高传染性,二是低危害性。

高传染性是指奥密克戎有着比前“毒王”——德尔塔毒株——更强的免疫逃离能力。究其原因,则在于奥密克戎相比德尔塔,有更多数量的突变。相比于德尔塔变体,奥密克戎变体刺突蛋白新增了35个基因突变。这一突变数量,相当于德尔塔病毒的两倍。

这些突变将使得奥密克戎更有效地进入细胞,躲避免疫系统追杀以及增强感染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尔塔从发现到大范围传播,用时需要7个月之久,而相较于德尔塔,奥密克戎从发现到大范围传播仅用了一个月不到。

2021年11月11日,奥密克戎在南非邻国博茨瓦纳被发现。3天后,南非记录了全球首个奥密克戎感染病例。11月26日,距离奥密克戎被发现仅相隔短短两周,奥密克戎就获得世卫组织的命名,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整个南非。两周的时间里,奥密克戎变种已经取代了德尔塔毒株,成为南非新增确诊病例中主要流行的变种,占新增总数的75%以上。

很快,奥密克戎就攻陷了全世界,取代了德尔塔,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在澳洲,新冠新增病例从1万到10万仅仅用了2周时间,增幅达全球第一。在英国,维多利亚州新冠新增病例在十天内就翻了10倍。从12月22日起,英国的每日新增新冠阳性就一直在10万人以上。英国1月7日新增新冠阳性超17万例——几乎都为奥密克戎感染病例。

从低危害性来看,当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奥密克戎的危害性要远小于德尔塔。2021年12月29日,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发现,对老鼠和仓鼠的多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造成的感染伤害性小得多,往往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鼻子、喉咙和呼吸道,并且对肺部的伤害要小得多。

白宫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也表示,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没有德尔塔严重。福奇引用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感染奥密克戎的人住院或死亡的风险比感染德尔塔的人低65%。同时,奥密克戎入住重症监护室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83%。而入院及重症患者,90%又是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

但需要提醒的是,尽管研究证明奥密克戎具有相对的低危害性,但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仍然是危险的,而如果奥密克戎传播不受控制,奥密克戎的高度传染性也可能给医疗服务带来压力。并且,由于研究的有限性,人们至今不能非常全面地评估奥密克戎究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比如,一项发表于英国上的最新研究,就揭示了新冠感染的又一“后遗症”。洛杉矶席德西奈医疗中心史密特心脏研究所一组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会触发人体内具有自我攻击性的抗体,这些抗体不仅可能长时间“滞留”体内,还会错误地攻击健康组织和器官,即便是轻症或无症状的感染者也“无法幸免”。

其中,研究人员从177名未接种疫苗且感染了新冠的患者身上提取了血液样本,并与大流行前采集的健康血样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完全康复的6个月里,所有感染者的自身抗体水平仍持续升高,且一些抗体曾被发现存在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健康细胞的疾病中,如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显然,奥密克戎的大流行对人体和社会的影响依然是不容小觑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以掉以轻心地应对病毒,而要根据病毒的特征随时调整防控措施的部署。

动态清零面临挑战

面对奥密克戎,以西方国家为主的“与病毒共存”和以中国为主的“动态清零”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防疫策略。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与病毒共存”虽是基于客观基础,但也是一种制度下的无奈之举。对于客观基础,如前所述,奥密克戎之所以没有在西方国家造成之前的医疗资源挤兑,一方面是因为病毒自己的进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疫苗,以及从前的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尽管目前医学上对于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是否会带来副作用仍无法得知,但抗体产生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制度之举,在西方国家普遍的自由民主的文化下,防疫管理的难度较大,面对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躺平”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动态清零,则是体制优越性下的必然。动态清零,即本辖区发现新冠阳性病例后,在一定周期内实现清零;持续14天无新增阳性病例报告,中高风险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从而实现清零。很长一段时间内,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都是我们国家的不二选择。

可以说,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为我国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成绩。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是唯一公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高于2019年底的国家,越南、韩国和中国香港紧随其后。中国的成功让澳洲、新西兰和新加坡等亚太地区国家也效仿中国的“清零”政策,实施封城,直至病毒完全停止传播为止。

但是,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尤其是奥密克戎的流行,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当“与病毒共存”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防疫政策时,叠加奥密克戎的高度传染性,疫情动态清零将会变得越来越难,防疫成本也将越来越高。

自2021年11月南非首次报告奥密克戎变异病毒以来,不到两个月内,新变种以其高传染性、高穿透力,在英、法、美多国掀起日增超10万例的感染浪潮,并取代德尔塔成为多国主导性新冠毒株。边境地区老挝、越南、蒙古相继被奥密克戎攻陷,中国已然兵临城下。强力的边境管控下,广州、长沙、无锡已数次检出奥密克戎境外输入病例,力争将病毒“拒之门外”。

但显然,在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下,随着世界各国奥密克戎病例激增,病毒流入本土恐怕“只是时间问题”。1月9日,天津通报发现两名新冠确诊病例,均系奥密克戎毒株。至1月13日24时,天津共报告阳性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64例。然而,奥密克戎是如何流入天津,引发本土扩散的,却依然是个问号。

并且,自天津发生奥密克戎感染病例后,很快,疫情就蔓延至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会处的河南县城,并直抵农村。短短五天内,全国已有300余人感染,出现40余起家庭聚集性疫情,而疫情却仍呈现蔓延态势,大规模的春运甚至还没开始。毕竟奥密克戎传播更快,隐匿性强,至发现时往往已发生社区传播。

于是,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溯源、流调、核酸筛查,一切都要加速;“封城”“封村”,管控措施亦持续加码,防疫成本急剧上升。中国在过去两年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策略,在一些没有经历过疫情传播防控经验的地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动态清零如何灵活调整?

不可否认,目前,动态清零策略依然是我国防疫策略的不二选择。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这意味着如果不严控,必然有海量的感染病例、死亡病例。另一方面,中国的加强针疫苗远未普及。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在动态清零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我们的策略。

首先,对于当前局部地区疫情的上行,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全员核酸检测模式究竟有无必要。先不说全员核酸所需要巨大的的经济成本,一次普测动辄上千万人次,成本上十亿,同时还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包括动员人群参加测试,组织严密的封锁措施等。就从安全角度来看,短时间的大量采集一是很容易在密集的人群采集过程中造成感染;二是大量的样本短时间的检测,很难说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与失误。并且一次封城就要开始几轮的全员核酸筛查,不仅整个城市停摆,并且所付出的财政支出巨大。

而当前,病毒已经变异好几代,我们还是没有升级核酸检测技术,无非是喉咙不够再加鼻子的折腾。一次筛查不够,就两次、三次、四次、五次的筛查。如果是因为筛查的技术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升级一下核酸筛查的技术呢?为什么核酸检测机构就能依靠一开始的原始筛查技术一劳永逸地躺着赚检测的钱,而不愿意去升级核酸检测技术?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的疫苗加强针依旧远未普及。正如1月8日举行的光华科技公益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指出的那样,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硬闯”这波疫情,其底气主要来自疫苗。“我们允许关于疫苗接种的争论,但要看到,疫苗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国家所接种的疫苗,是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从安全性方面来看,灭活疫苗是非常安全的,几乎接种后不会有不良反应,覆盖的人群面比较广。但从有效性来看,不论是美国的辉瑞或莫德纳疫苗,或者上海的复星医药和德国共同研发的复必泰疫苗,这些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在抗体有效性上却要高出灭活疫苗很多倍。

香港大学曾就mRNA 和灭活疫苗接种后的血清抗体滴度进行了比较。其中,在接受mRNA疫苗的医护人员中,通过ELISA和sVNT测量的抗体浓度在第一次接种后显著升高,然后在第二次接种后再次升高。在12名受试者中对他们进行了PRNT检测,第二次给药后,几何平均PRNT50滴度为269,几何平均PRNT90滴度为113。

相比之下,对于接种灭活疫苗的医护人员,第一次给药后,通过ELISA和sVNT检测显示,其抗体浓度较低,第二次给药后上升到中等浓度。在12名参与者中,第二次给药后,几何平均PRNT50滴度为27,几何平均PRNT90滴度为8.4。这也就意味着欧美国家尽管很多人只接种了两针疫苗,但他们的抗体不比我们接种灭活三针的效果差。而对于那些接种了三针mRNA技术的疫苗的欧美人来说,其体内对抗病毒的抗体就更强。

反观我国,根据官方数据,截止到1月14日,尽管我国疫苗覆盖全国总人口的89.63%,完成全程接种的是122058.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58%,但我国疫苗加强针却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再加上灭活疫苗本身效力的有限性,国民对于奥密克戎的自身免疫抵抗力更是需要保留性看待。

最后,要知道,真正衡量是否建立有效全民免疫的并不是疫苗接种率的数字是否达到,而是接种后的全民有效抗体水平是否达到。只有全员的疫苗有效抗体率提升上去,我们就能真正地实现全民免疫,才能更从容地应对病毒所带来的威胁。基于此,从当前的核酸检测转变为对个体抗体水平的检测或许将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策略。

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就曾在NEJM上发表文章指出,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能是预测接种者是否会感染SARS-CoV-2的“风向标”。那些具有更低水平抗病毒抗体的人,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更大。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会发现,疫苗在个体身上的反应不一样,也就是产生的抗体水平不一致。那么,如果我们通过检测抗体,对于抗体水平低的,进行针对性的补打,那么对于群体免疫的效果,毫无疑问将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疫苗技术也在不断的升级。然而,我们的防控防疫技术在很多城市却依然陈旧,依靠的层层加码的方式,甚至不惜让整个城市停摆下来进行严防死守,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行为,是一种懒政的行为。而我们今天在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是否在关注疫苗升级之外,能够关注我们核酸检测技术是否能够进行同步升级。

我们在关注疫苗接种率的时候,是否能关注接种后个体抗体有效性的检测与补充。而当我们面对的奥密克戎都已经是第五种“关切变异株”,然而,我们的检测技术、防控方式、疫苗接种方式却依然停留在新冠最初的那个阶段。

对此,我认为必须马上升级核酸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技术手段的升级来降低全员核酸检测的次数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疫区人群的检测折腾次数,另外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财政负担;

其次,推行全员抗体检测,对于抗体水平底下的人群进行打补丁的接种方式提高有效抗体水平;

再次,尽快推行国产的mRNA技术的疫苗,或者是加快审批引进复必泰,让一部分无法通过灭活疫苗技术产生有效抗体的人群,能够借助于mRNA疫苗获得有效抗体水平。

最后,可以考虑在健康码中或者是核酸检测报告中加入抗体检测的数据,对于抗体水平高且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群可以考虑允许其自由流动,允许其返乡过年。

我们曾经在疫情的大考中,交出令世界瞩目的高分的答卷,但疫情除了是一次大考,也是一个大的天平,一边是防疫,另一边是生产力、国民财富、生活水平、甚至于人的性命。就算我们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持续两年的新冠,教会世界最多的,可能就是一种平衡感,在保护自然与经济效益中寻求平衡,在自由民主与隐私让渡中寻求平衡,在严防死守与恢复生产中寻求平衡,等等。从技术角度而言,疫情当然是可防可控的,但前提是,那是我们可支付得起的代价,而那样的代价,决不能是民生。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陈根:奥密克戎当前,动态清零还行之有效吗?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661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