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回来睡了一天,昨日约了同学把停放的车开回来,行至半道看到一群人围着几张桌子,吃着凉皮就着肉夹馍,一种久违的味道,便停了车一道吃起。
其实,每一处地方都有一种味道,而这种味道便是舌尖的乡愁。
走过酒泉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种叫糊锅的吃食儿。初一看这名儿,脑子里无非就是锅烧糊了,特色倒是有点儿,美味怎能言得起呢。可听闻这糊锅是酒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头大得很哩,要识得糊锅的真面目,只有一睹其容了。店家端来一碗,一看,我不禁一笑,这不就油茶麻花吗?稠的汤汁配着碎的麻花,有些失望,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捣了捣,对了,还有些面筋、粉皮儿。可周遭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似天下绝味一般。便夹了点放进嘴里,一股辛辣鲜美直抵舌尖,脸开了花儿,周身一阵轻松似坠云雾中。待云消时味蕾还残留鸡汤的鲜。原来如此奇妙!之后麻花的香脆,面筋的柔韧,粉皮儿的顺滑一应而来。果真不错,名符其实。
糊锅味美但其貌不扬,与其来历是有很大关系的。
话说清末民国,有一年大年三十,几位外地商人留在酒泉一客栈,真是有年不得过,有家不得回。可过年讲究一个团圆,图个吉利,于是他们搭伙吃一顿年夜饭。便拿出各自行囊中的食物:有的拿鸡肉,有的拿油饼,有的拿粉皮儿……让店家炖作一锅,不料甚是美味,于是便在酒泉传了下来。
细想,这糊锅除了鸡汤作底,剩余食材皆面底儿,因酒泉所产多面罢了。便聚了特色浓了乡味。诚如小时常听说:小心到你家,让你妈给我做长面吃。仿佛吃了长面便食了天下至味。新收的粮食新磨的面,待一家团圆或尊贵的客人临家,做煎饼、做油泼面、包包子、包饺子……寄托满心的祈盼和诚心的祝福。吃完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糊锅,环顾四周,亦有各地的吃食儿,泡馍、火锅、串串儿。但无论怎样,在酒泉总有一碗糊锅让人心动,悸动内心柔弱的一处。这味道不仅是舌尖的满足,更是内心的一种愉悦和满足,并以某种奇特的方式沿续于后代,开启他们神秘的归途。
此刻我和同伴也享受着家乡的味道,而这种味道一直都流淌在血液中,从未停歇。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