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虽然后来统一了六国,但是,这个国家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显眼。
战国初期,楚国一直都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首要地位,其余的赵国、齐国等国家,对楚国是既敬且畏。至于在西北一带的秦国,不仅贫困,还不懂礼仪,根本没进入群雄的法眼。
秦孝公即位后,对秦国积贫积弱的现象十分不满。要知道,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他看来,秦国想要走向富强,就必须要进行大的改变。于是,他诚恳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众位大臣,如果谁的计策能够使秦国强盛起来,寡人就愿意和他共享秦国的江山。”
其实,共享江山自然是不足信的,但秦孝公既然如此许诺,其求贤之心绝对是可靠的。了解到秦孝公如此地渴求人才之后,四面八方的仁人志士纷纷来到了秦国,其中,就有着赫赫有名的商鞅。商鞅本不是秦国人,而是卫国人。商鞅自幼便酷爱学习刑法,并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
后来,他来到了魏国,受到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青睐。公叔痤一直想要将商鞅这个人才推荐给魏王,只是因为患病的原因才一再推辞。
一次,魏惠王前往公叔痤的家中看望,看到病床上憔悴不已的公叔痤,魏惠王难过地说:“寡人非常担心你的身体,如果你要有什么不测的话,魏国可就难办了。”
听到此处,公叔痤趁机举荐了商鞅:“商鞅这个人,别看他年纪不大,但有一身的才华。陛下如果想要魏国变得更加强大,那就请重用商鞅吧。”魏惠王之前从未听说过商鞅的名字,因此,对公叔痤的夸赞之语半信半疑。
公叔痤等了一会,见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的意思。于是,示意让身边的随从离开,然后,低声说道:“商鞅这个人确实有大才,陛下用他的话最好,如果不用他,那最好杀了他,免得他为别的人所用。”魏惠王见公叔痤的神情很是庄重,便点了点头,离开了。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商鞅。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赶紧叫来了商鞅,然后,对商鞅说:“我今天向陛下举荐了你,但陛下对你并不认可。为了魏国的将来考虑,我狠了狠心,劝魏惠王杀了你。但现在仔细想想,我真的太残忍了。你赶紧跑吧,要不就大祸临头了。”
但不料,商鞅听了之后不但不害怕,反而镇定自若地说:“陛下既然没有听从你的举荐,那就不会因为你的话杀了我。”说完之后,商鞅继续留在了魏国。
果然不出商鞅所料,魏惠王回去之后就对身边的人说:“我一向信任公叔痤,但他病了之后就像换了个人。他建议我用商鞅就够可笑的了,之后又劝我杀商鞅,真是不可理喻。”在涉及到生死存亡的问题时,商鞅竟能如此地保持镇定,可见,他身上的才学和风度。
后来,商鞅来到秦国,凭借自己对法令的独到见解,深深打动了秦孝公。商鞅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的主张,秦孝公听了之后表示同意。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便在秦国展开了。
在众多的变法细则中,秦国百姓对其中一条法令非常反对。这条在如今看来可能有些可笑,那就是:不允许大家族中的男女混居。
在当今社会,知文明、懂礼节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群人住在一起,这说起来就令人瞠目结舌。但当时的秦国,确确实实习惯了男男女女混居在一起。他们没有个人隐私一说,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家族的人都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生活成本。
这种奇葩的想法,不仅现代人没法接受,就连当时的楚国、齐国、赵国等国家的人,都没法接受。因此,楚国等国家都认为秦国人尽是些野蛮粗鄙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其实,商鞅之所以要废除秦国的这一陋习,除了为秦国的名声考虑外,还是为了削弱秦国的宗族势力。
当时,秦国国内有很多大宗族。他们整天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团体。发展到后来,这些小团体已经对秦国君主的权力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因此,商鞅的这一做法,也是为了巩固君权,削弱地方权力。如果,秦孝公的地位出现了动摇,那么,变法将很难进行下去。
事实证明,商鞅的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为后来的一统中原打下了基础。
其实,现在看来,商鞅能在秦国变法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强制的手段。因为,商鞅想用最短的时间,在秦国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但是,商鞅这样的做法却没有考虑到百姓的感受,他有点太急功近利了。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商鞅为秦国做出的贡献,他确实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与此同时,也注定了商鞅悲惨的结局,我们发现,自古变法者鲜有好下场,因为,法家思想治国用的是“刀”,伤人是变法的前提,其结果必然被反伤。因为,商鞅的变法不是与某个人的矛盾,而是得罪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利益集团,商鞅与他们的矛盾也不是一般的矛盾,更是生死之战!
参考资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