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四川应以花椒调味为主。辣味用姜蒜调制。
晋朝人所著《华阳国志》称蜀人“好辛香”,那是1600多年前。不过那个时候所谓的辛辣是指花椒、姜、蒜等味重之物,辣椒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四川盆地是花椒的故乡,用花椒调味调了2000多年,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神州大地。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从北魏开始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是在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之一。可见川菜风靡全国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花椒就基本只在其故乡四川有一席之地了。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就是辣椒的侵入。明代末年辣椒由美洲传入中国,起初是来看观赏或者入药的。少盐的贵州最先开始用辣椒调味,慢慢地带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开始食用辣椒。从嘉庆之后开始,到清末的《成都通览》所记载辣椒在川菜“辛香味”家族中已经是当仁不让的主流地位了。
茱萸有三种,即吴茱萸、 山茱萸和食茱萸。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叶子大,有香味,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果实又名吴萸、茶辣,吴辣等。有温中散寒,开郁止痛的功效。古人重阳登山时插的就是这个。
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灌木或乔木。果肉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有温补肝肾,涩精敛汗的功能。
食茱萸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作药用,它有温中、燥湿、杀虫、止痛之功;作食用,它则是能发辛香气味的重要调味品。食茱萸有好几种名称。儒家经典《礼记》称它为“藙”,,训诂书《广雅》又录了个“樾椒”的名称。中药书上则称它为“欓子”(《本草拾遗》)、“辣子”(《本草纲目》)。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
茱萸用作调料是比较早的事了,《礼记内则》:“三牲用毅(上加草字头)。”郑玄注:“煎茱萸也。《说文》:“藙,煎茱萸。”段玉裁注:“皇侃《义疏》曰:‘煎茱萸,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可见,最初的茱萸是用来做调味品的。《急就篇》有所谓“芸蒜荠芥茱萸香”。张衡《南都赋》:“若其厨膳,……苏木杀紫姜,拂彻膻腥。”《太平御览》卷958引周处《风土记》:“三香椒木党(合起来)姜。”《玉篇》:“木党,茱萸也。”也就是说,茱萸和姜、椒同列,如此一来,作为一种有辛辣味道的植物,且多用于厨膳,《本草纲目》中则言,茱萸的品质“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
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作为香辛调料,四川历史上有下列用法:
一是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做牛羊猪肉菜的调味料。如《礼记·内则》中所言。
一是用整粒做羹臛的调味料。宋代来祁帅蜀时,写过《益部方物略记》,言“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宋祁还说“作为膏尤良”,称赞“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匹敌”,竟可以与花椒、桂子相匹敌。
一是做酒的味料。宋代《成都古今记》载:“蜀人每进酒,辄以艾子一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这令咱想起某些地方的老乡喝酒,辣椒蘸盐水下酒。
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在中国历史上,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但清代以后随着辣椒的传入,茱萸逐渐退出辛香料的历史舞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