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遭暴力冲击,新冠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全球第一,从阿富汗仓促撤军,恶性枪支暴力案件数量再破纪录,种族矛盾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美国已成“超级风险大国”,持续带给世界负能量。
2022年,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乱象可能加剧,其外溢风险值得世界警惕。
治理困境加大政治风险
世界最大发达国家的新冠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全球第一,映照出美国治理困境。
今年1月10日,美国单日报告新增确诊病例近150万例,创下又一个令人震惊的纪录。疫情重压之下,美国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目前78%的重症病床被占用。专业机构预计,美国新冠累计死亡病例数恐在2022年上半年超过百万。《纽约时报》2021年年末刊文称,这次疫情是一场延续近两年的压力测试,而美国未能通过。美国严重的制度失败给围绕抗疫问题的“愤怒斗争”火上浇油,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枪支暴力是另一面镜子。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发生死伤4人以上的恶性枪支暴力案件691起,创该网站2013年跟踪统计该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全年共有44750人死于枪支暴力。目前美国拥枪人数超过8140万,相当于约三分之一美国成年人持枪。围绕控枪的争论年复一年,政客们空喊口号,却难有实际措施。
糟糕的治理现实撕下了“美式民主”的虚伪外衣。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益普索集团日前发布的联合调查显示,6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民主“陷于危机并面临失败风险”。
政治混乱加剧治理困境,反过来又加大美国政治风险。疫情期间,反对医学专家忠告、反对防疫措施的抗议游行频频发生;基于种族、性别、党派、宗教等的身份认同日趋政治化、碎片化、极端化;极端、激进思想通过互联网和文化产品等途径传播蔓延,催生更多暴力活动乃至本土恐怖主义……《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对美国社会的分裂深感担忧,甚至发出美国会否陷入“二次内战”的疑问。
刺激政策产生外溢风险
美国经济2021年有所复苏,但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仍是干扰复苏进程的头号变量,经济学家普遍预测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回落。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对就业和经济活动构成下行风险,增加了通胀的不确定性。“对病毒担忧加剧可能会降低人们现场办公的意愿,这会减缓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加剧供应链中断问题”。
为刺激复苏,美国政府过去一年持续“放大招”,先后推出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和约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而今又在力推1.75万亿美元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在美国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已开始感受到美国大“放水”的后果。持续飞涨的物价,令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苦不堪言,由此可能引发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
美联储已明确表示,将于2022年3月结束资产购买计划,随后将为启动疫情以来的首次加息做准备。美国一旦开启加息进程,世界经济恐将面临又一波风险冲击。
从历史上看,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往往会对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汇率稳定等产生不小影响。由于以美元计价资产有着更好的回报前景,美联储加息会吸引投资者将资金从新兴经济体转向美国,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也令新兴经济体资产市场承压。例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泡沫膨胀,美联储因此收紧了货币政策,结果造成美元短缺,给东南亚国家带来金融动荡,从而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美国降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还是加息,美国的货币政策总是周期性地影响着全球其他经济体。
如今,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导致全球融资环境急剧变化,部分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日生基础研究所研究员上野刚志表示,美国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并转向紧缩对全球股市的负面影响可能超出预期。
帝国心态制造安全风险
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令世界进一步看清了美国的不负责任。美国政府至今对阿富汗人呼吁解冻阿中央银行海外资产的声音置若罔闻,让这个因多年战争而千疮百孔的国家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过去一年,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在世界各地拉拢盟友,大搞“大国竞争”,加剧了一些地区的紧张局势。美国还滥用国家力量,通过制裁等手段遏制他国经济、科技发展,严重阻碍正常的国际合作。2021年5月,美国再次曝出监听欧洲盟友的丑闻。美国长期在全球实施大规模网络监控和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全球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2021年12月,拜登政府宣布太空新战略,强调所谓“太空威胁”,引发人们对美国构建太空霸权的担忧。
2022年,美国还会以何种方式在世界上制造新麻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等世界局势变化,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然而,华盛顿一些政客长期以来习惯于“美国例外论”的帝国心态,不肯承认变化中的国际关系现实,其战略焦虑不断上升,所作所为也愈发霸道。美国蔑视国际规则,奉行“丛林法则”恃强凌弱,对世界和平稳定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新华社北京1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