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河南55岁医生倒在抗疫一线,曾替同事连续工作13小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3 10:17:23
导读

第三遍电话了,还是无人接听。这在王新华身上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王新华是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急救中心要求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以前给他打电话一般打一个就接,从来没有超过两个不接的。”车辆班驾驶员牛威察觉到了不对劲。当时王新华正在酒店隔离,两天前他刚刚完成转运医护人员和核酸检测物资

第三遍电话了,还是无人接听。这在王新华身上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王新华是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急救中心要求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以前给他打电话一般打一个就接,从来没有超过两个不接的。”车辆班驾驶员牛威察觉到了不对劲。

当时王新华正在酒店隔离,两天前他刚刚完成转运医护人员和核酸检测物资的任务。执行任务时他一夜未眠,连轴转了13小时,和另一位驾驶员往返医院12次,相当于两人一夜各自开了360公里的车。

2022年1月6日,因劳累过度,王新华猝死于医院工作人员隔离点,年仅55岁。

王新华。图源: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心疼同事,替班连轴工作13个小时

1月3日下午3点多,王新华正在忙着搬家,突然接到医院通知,“下午5点到四通镇执行排查疫情任务。”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赶到医院。

同时到达医院的还有牛威,因为疫情,急救中心为了转运新冠患者专门组建负压救护车驾驶班,牛威就是负压班的三位驾驶员之一。这次任务,应由他来负责。但他此前因为支援扶沟、沈丘两县抗击疫情,隔离期刚刚结束,如果去出任务,意味着要开启新一轮的隔离。牛威的孩子只有1岁大,已经两个月没有见过爸爸了。

“你别去了,你刚出隔离,这次我去。”王新华接替了牛威,他和另一名驾驶员李汝良各自驾驶一辆负压救护车,赶赴四通镇转运医务检测人员及防疫物资。牛威这才得以回家休息了一天。

四通镇有近3500名村民需要进行核酸检测,从3日下午5点到4日早晨将近7点,他们和50多名医务检测人员连轴工作了13个小时。李汝良记得,他们在四通镇3个行政村往返8次,在医院和四通镇间往返了12次。回医院的这段路约30公里,平均单程都要40分钟,相当于他们当天晚上各自开了360公里的车。

那天夜里气温也就两三摄氏度,两人一宿没有吃过一口饭。

4日转运完毕,李汝良和王新华住进了隔离点酒店。虽然人在隔离,但王新华仍在不停联络,远程指挥。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车辆组的驾驶员几乎都接到了王新华打的电话——了解出车情况,并且嘱咐他们关键时刻一定要坚守岗位,注意自身防护。

王新华带领的120急救队伍由14人组成,负责本地120报警电话的受理、院前急救医疗的指挥、120车辆的调度和紧急医疗救援,疫情防控期间还负责工作人员和防疫物资转运等工作。

牛威最后一次与王新华通话是在5日晚上10点多。王新华给他分配了个紧急转运任务,并嘱咐他,医院有个车好像出了问题,让他转天上午过去看一下。牛威感觉,王新华那时候声音很疲惫。

1月6日早上8点多,牛威想打电话汇报时,王新华的电话就再也无人接起了。

刀子嘴,豆腐心

1987年从部队离开后,王新华进入医院工作。四五年的军旅生活,让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牛威记得,自己看到王新华的时候,他的衣服总是那一身。

他也是医院出了名的“铁面包公”,公家的车绝不允许私用,谁用他跟谁急。2020年初,新冠疫情刚刚出现的时候,防护服价格高且数量有限,王新华常常提醒同事,不能浪费,能为医院节省一套是一套。

接线班的马秀杰记得,后来王新华也总是提醒他们,口罩要按规定领取,不能私自多囤。儿子王鑫听说,有亲戚找他要医院的口罩,他坚决不给。“防疫物资比较紧缺,不能这样给。”

七八年前,牛威刚到急救中心上班时就认识了王新华。在牛威看来,王新华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工作时脾气急,吵得狠,工作不仔细的同事时常被他严厉批评。“耽搁几秒钟,临危的生命或许就没了。”他常常说。

他对急救车辆的管理可谓是“苛刻”,要求急救车辆时刻保证“四要原则”:车辆燃油要满、车上急救物资要全、车载设备运转要正常、车辆保养要及时。

“豆腐心”的他,看到同事因为防护服里穿的衣服少,被冻得瑟瑟发抖,给儿子打电话时还念叨着“真心疼啊”。

有时候加完班,王新华就招呼着大家一起去家里吃个饭。他和妻子给大家下厨做饭,王新华最拿手的就是做鱼。牛威时常去王哥家里做客,王新华比他大近20岁,开始他还“王主任”地叫着,后来一口一个“王哥”。

王新华喜欢树,他家不大的院子里种了山楂树、银杏树、枣树、石榴树。亲戚家的小孩子都爱来他家玩,“因为他做菜好吃,还总是笑嘻嘻的。”

王鑫还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爸爸带他去湖边钓鱼,左手抱着他,右手拿着鱼竿。钓上来的小鱼,有的放回湖里,有的送给朋友。爸爸爱练毛笔字,还手把手教他打乒乓球。

后来,父亲越来越忙,没有时间钓鱼了,家里的乒乓球桌落了一层灰。

公家事第一,家里事第二

在王鑫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能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天没亮他就走了,晚上要看情况,时不时就在医院熬个通宵。大年初一,他从来没在家待过,除夕夜偶尔能在家吃顿年夜饭,基本上都是在医院里。

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印象就是,不管白天还是他的电话随时响,永远保持24小时畅通。牛威猜测,王新华和他提过的睡眠障碍也是急救工作导致的。

王鑫在北京十几年,每年都提出让王新华来北京住一住,王新华只来了两三次。电话里的父亲,也会和儿子抱怨工作压力大,挺累挺忙。抱怨归抱怨,他还是闲不住,也从来不跟医院提要求。“母亲天天劝他好好休息,他就是不听。公家事第一,家里事第二。”他不仅要求自己,还这样要求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儿子。

“你既然在机关单位工作,就不要想着多赚钱,永远都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领导交代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王鑫几乎找不到一样值钱的东西。

父子俩都加班多,王新华没时间,就嘱咐妻子给儿子打电话。父子俩的最后一通电话是在1月5日晚上8点多。一如往常,王新华又嘱咐毕业十几年的儿子,好好工作,虽然离开了校园但是别忘了学习。工作不要太忙,照顾好身体。最后他加了一句,最近疫情比较严重,要注意好防护。在电话里,儿子没有感觉到父亲的任何异样。

在家人的印象中,王新华的身体一直很好,每年体检都没什么大问题。家距医院大概五公里,王新华平时爱骑自行车上下班,后来为了节省时间,他改成了骑电动车。如果晚上有时间,他就吃完晚饭出去走个一两万步再回家。

但是55岁的他,还是老了。同事和家人都看到,近些年,他头上的白发迅速代替了黑发。

他的身体,没能禁得住高强度工作,因劳累过度,王新华于1月6日猝死,倒在了医院工作人员隔离点。

1月8日上午9点,王新华的追悼会在家中举行。牛威记得,院子里站满了人,院子外的巷道上也站满了人,医院里认识的不认识的医生都来了。

可是,院子里不再有他亲手做的鱼的香味,他随时畅通的电话,也不会再响起。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丛之翔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河南55岁医生倒在抗疫一线,曾替同事连续工作13小时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521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