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信息 » 正文

被一码通“撕开”的数字城市隐疾:统一的设计,割裂的服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1 14:44:33

2019年10月10日,位于江苏无锡锡港路上方的312国道K135处高架桥,因货车超载而突然发生桥面侧翻事故,导致3人当场遇难、2人受伤。

当时,无锡已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物联网产业的城市之一,2018年还打造了全球首个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项目,以及汽车电子标识城市级示范项目,在车联网支撑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竖起了一个标杆。事故发生后民众发问,身处闹市的高架桥为何会允许超载货车驾驶通行?相关交警等执法部门是否有监测的疏忽?针对城内高架无相关常规应对措施?

2020年5月,杭州一位男子自行研发了“一键模仿健康码”的APP并上传到应用市场,可以模拟各地区的健康码、复工码、通行码的不同显示风格,还可以展示绿码、黄码、红码状态及自定义显示数据,如地区、城市、姓名等,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被上千人下载使用,最终发现后被依法处置。

在他上传APP的3个月前,杭州曾发布新闻称牢筑防疫“三道屏障”,一个在交通上筑牢城市屏障,二是针对村、社这些“神经末梢”筑牢村(社)屏障,三是留观人员自我主动隔离形成第三道防线。这个假冒健康码APP横行后,软件市场的审核、检查漏洞引起大众质疑。

2021年7月20日,连下四天暴雨的郑州地铁5号线被大水淹没,12人遇难;京广北路隧道被洪水倒灌,6人遇难,上百辆汽车被淹。

此悲剧发生2个月前,在新闻平台上的京广隧道是一条加载了各种先进技术的“智慧隧道”,如果发生交通事故、火灾、设备故障,智慧大屏会立即感知到事故发生情况,作出预警;每隔约200米墙上有一部电话,可与指挥中心进行实时通话;UWB定位技术可实现隧道内的病害位置、人员位置、车辆位置的精准定位。但在洪灾真正来临时,被困者既没有收到有关这条道路的安全提示或者预警,暴雨时路边也没有警示牌子,用救援电话求救时始终占线,轮番打报警却电话信号微弱。

2021年12月20日到2022年1月4日,疫情中的西安一码通反复崩溃,民众的出行与生活受到大面积影响。

媒体和网友陆续找出此前围绕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为一码通服务平台提供保障的表彰式报道。其中一篇报道称,“全体成员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研发出西安市个人电子识别码(即‘一码通’)”。另一篇写到,“为确保系统运行更高效,保障人员将一张图片从1MB压缩到500KB,再从500KB优化到100KB。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高技术含量,他们连续两天两夜守在电脑前,终于攻下难关。”

每一个新闻的”反转“,都是从当地(受困)民众无奈到全国范围热议的一场燎原式延伸。
随着多路专家组对西安一码通崩溃事件原因进行排查,网友间转发的“图片式二维码传输”、“小团队以27万拿下项目”等传闻被逐个证伪,但也间接反映出“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硬伤和隐疾。

西安一码通已运行近两年

01 故障的背后

一位西安民众在朋友圈称,一码通两次崩溃的确影响了很多人,但客观说,这两次宕机之前的两年里,西安的类似应用没出过大问题,也成功应对了数次疫情的核酸检测考验,西安这次封城直接导致这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健康码应用第一次迎来高峰考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码通两次崩溃未能支撑高峰流量,具体原因尚未有官方公布。相关资料显示,这一个由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的数字化项目,主导开发方为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参与“一码通”安全工作的还有启明、安恒、思安、东软、阿里云、美林数据等多家公司。

连日来多家媒体采访了各路专家,得出一个大概率结论,即这是一起因流量过载、系统架构应对高并发不足,最终导致防火墙拦截数据无法返回的系统性故障。
来自陕西某运营商的一位技术人员称,此类故障一是从系统架构设计到网络容量,再到云平台性能,技术上缺乏足够好的容灾和备份机制,二是在管理层缺乏足够的容灾意识,甚至后者的因素更多一些。

对此,一位知名软件企业的副总也通过媒体表态称,健康码是非常典型的阶段性突击任务,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方式去管理和推动的,即便初期运行不出现故障,但面对大并发场景下的问题隐患极大。

此时,无论是超大型城市还是三四线小城,各地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实现科技抗疫的时间已有整整2年。而距离中国痛下决心改变“口头式”智慧城市建设的2011年,已过去整整10年。02

统一的设计,割裂的服务

2011年时,国内一线城市、50%以上二线城市都已提出智慧城市的目标及相关规划方案。当年底的一份官方统计称,有154个城市规划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元。

因为缺乏可参考的经验,以及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技术所加持,这一百多个城市所描绘的愿景下,规划混乱、投资盲目、重复建设以及标准缺失等诸多问题开始浮现。

那些初期怀着饱满热情的参与企业,在项目出现因政府换届而推进遇阻、资金回款不足、商业变现难等问题时,也不得不抽离很多建设与运营人员。而地方财政付出不菲的成本后,一度也陷入了大体量投资如打水漂的窘境之中。

曾参与多个上市公司智慧城市项目调研的证券机构人士称,当关键领域的管理者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被动式完成所在领域的数字化项目时,企业大多只能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技术开发,而无法做到统一平台中进行信息互换,导致所谓的智慧城市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循环中。

这样的智慧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很难说不是此次西安一码通崩溃的原因之一。

在钛媒体的调查中,处于应用层的西安“一码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流量过载,触发了底层政务云的防火墙防御机制。

政务云平台和安全防护机制这两个来自不同标的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各司其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成为了彼此影响的统一系统。

看似都没有直接责任,却像蝴蝶效应一般,酿成最终故障。

03 数据,数据

除了抗疫中的大流量扫码问题,在建的智慧城市中,那些直接关系民生的电网、燃气、自来水等城市公共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是否打通,税务、信用等民众相关的数据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汇总、使用以及足够的安全保障,仍是横亘在不少智慧城市参与方面前的问题。

1月5日,在第47场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表态称“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突发紧急情况,虽然我们提前预判、做了准备,但仍有纰漏,有些服务保障没能及时跟上。”

对西安一码通频繁崩溃的原因,不止一位ICT业技术人员认为,没有做好系统荣誉、没解决好大数据并发的问题,在代码的性能和逻辑、使用场景测试以及服务器硬件设备等方面存在问题等,都不排除是主要原因。

“大数据管理局”这个机构此次因西安一码通事件而备受关注。事实上,大数据管理局已在几年内成为很多城市的“标配”,为政务、民生与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平台。而要实现有效运作,需要以国家级层面的统一标准和规划实现公共系统之间的跨部门运作。

2014年,新华社组织的一场访谈中,“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大数据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几乎是从这时起,各地的城市建设开始向大数据资源盘活与发挥其价值的方向上靠拢,即让数据互通产生价值,通过分享信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一体化管理,使城市管理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2020年底,紫金山科技记者采访连云港政府部门时,其政务办负责人曾直言,为了避免花大力气建设的智慧城市最后变成形象工程,政府一开始就对合作方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接地气、可操作”的要求。

“先是对各部门统一思想,再付诸行动,把传统上局限在各个部门的数据统统都迁移到政务云平台上,结合多重安全措施和保密协议,才算是打牢了智慧城市底座。”

他也知无不言地说,之前到各地调研时发现一些城市不同政务部门各自为政,花费不菲建设的零散机房无法真正实现数据互通,调用数据需要走很多流程,很难给上层的应用提供全面的功能和保障。

一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行业专家也对紫金山科技提到,城市运转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复杂系统,对复杂系统的破解能力,就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关键。

“信息不协同、不同业务流程割裂、系统信息难打通、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运维工具缺乏,这些问题不解决,短时间内是一码通崩溃等类似问题,长期则直接影响着城市运行和管理的效率。”

一码通事件之后,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履职不力被停职检查。这也释放给更多城市一个信号:改善人为因素实现资源“协同”,和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政务“智能”同样重要,甚至重要性更胜一筹。

被一码通撕开的数字城市隐疾中,人的因素+技术因素,会否成为更多城市自审、自治过程中重新度量轻重的两大问题?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被一码通“撕开”的数字城市隐疾:统一的设计,割裂的服务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472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