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卷,又名大豆黄卷、大豆卷、清水豆卷,是温病家精选之品,薛生白、吴鞠通、雷丰等温病学家均善用此药。自清末至解放前,江南诸师用豆卷治温病日益盛行,蔚成风气,并将其推上了要药位置。
现代药物书将其归入发表药辛凉表散类,然对其补虚作用,则未能重视。
考《本草纲目》、《本经逢原》、《中草药学》(1974上海版)等书记载,豆卷:水浸黑大豆或黄豆发芽后的干品,性味甘平,能益气补虚、宣肾、解毒,入脾胃散湿热,治湿热痹痛,消水肿胀满,破妇人恶血等。
盖大豆富含蛋白、脂质,分属阴精。而水浸发芽,从湿热中转化而来即能透发湿热,又易于吸收为营养,虽成豆卷,仍供服食所须,按理归纳为透湿热、益气阴两大功效为当。
再就临床实践来看,兹引上海已故名医丁济万(1903-1964孟河丁甘仁之长孙)常规用法,例举于下。
一
风温初起,身热畏风,咳嗽口渴,清疏风温法:豆卷、薄荷、蝉衣等;
湿温初起,形寒身热有汗,胸痞不渴,疏邪宣化法:豆卷、荆芥、薄荷、蝉衣等;
暑温外感,寒热有汗,清解宣化法:豆卷、鲜藿佩、青蒿等。
二
湿温证,寒热往来,骨楚,口苦,太阳少阳同病,和解达邪法:豆卷、银柴胡、桂枝或薄荷等;
头痛骨楚,发热有汗,渴饮,太阳阳明同病,解肌达邪法:豆卷、葛根、蝉衣、薄荷等;
恶寒头痛,热势朝轻暮重,胸闷便溏,白㾦隐隐,三阳同病,清解达邪法:豆卷、银柴胡、葛根、黄芩等。
三、湿热留连气分,芳香宣化,清解淡渗法:豆卷、杏仁、蔻仁、滑石;热重加银翘;湿重加朴、夏等。
四
湿热蕴蒸,尚未得汗,舌干,渴喜冷饮,温将化燥,生津达邪法:卷、鲜沙参、花粉、桑叶、银
得汗热不解,阴分已伤,生津清解退虚热法:豆卷、花粉、青蒿、白薇等。
五
伏温初起,边尖舌绛,或温邪遏伏营分,湿热逗留气分,气营同病,疹㾦隐隐,清气凉营法:豆卷、薄荷、蝉衣、丹皮、山栀、银花,重则仿黑膏汤用豆卷、鲜生地同捣;
湿热内陷,营血受病,斑疹痉厥:豆卷、鲜生地合犀、羚同用等。
六、身热不退,舌边淡红,湿在气分,热在血分,清解宣化退血分虚热法:豆卷、鳖血炒银柴胡、丹皮、山栀、连翘等。
丁氏时证处方,用清水豆卷者十占五、六,成为其用药之特色,用量12-24克。上列六条,未能悉备,旨在说明本品在卫气营血各阶段应用的例证,脉舌从简。
因温病、尤其湿温症,病程长,出汗多,须选透邪不伤阴,补虚不碍湿之药,而本品散湿热益气阴,养正祛邪,一物两用,起到优于一般支持疗法的效果;在当时尚无特效药的历史条件下选用此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平淡之品。
实践证明,本品能在温病初中末各期用之而无顾忌,如单纯看作辛凉表散,显然是不全面的。
虽因时代进展,新药递见,治温病的手段今不同昔,但豆卷在温病辨证施治中仍有广泛的用途,且本品《金匮》治血痹虚劳风气百疾亦用之,故豆卷在外感、内伤诸病中均有其适应证,应进一步发扬其疗效优势。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