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0后”是爱怀旧的一代,“80后”对于春节的回忆,就是新年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享受一下平时难得的幸福时光。作为“80后”的我,要是说起过年的记忆,其中之一少不了那一盆香气四溢、至今仍萦绕在心头鼻尖的“烀下货”。
猪下货,指的是猪的心肝肚肠等内脏,此外,还包括猪头、猪蹄、尾巴等,山东烟台人称之为“一挂下货”。在胶东农村,猪下货是家家户户年关必备之物,有的人家要完整的一挂,有的只要心肝肚肠。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都不算太富裕,能够吃上一顿猪肉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而这一顿猪肉也不是经常能吃得上的。真正能让孩子们大快朵颐、大口吃肉的日子,就是腊月里家家户户烀下货的时候,孩子们望眼欲穿地盼望过年烀上一挂猪下货,香一香嘴,给肚子增加点油水。
烀下货在我们家是父亲的工作。等到腊月底父亲从外地放假回家,便开始收拾猪头。父亲先将猪头、猪蹄用开水烫,然后把猪毛慢慢地薅掉。难以除掉的地方,只能将炉钩放在煤火中烧得通红,将未刮尽的毛茬一点点烙烫干净。烙猪毛的时候,满家都是焦糊味道,闻着就让人流口水。待到猪毛清理干净了,父亲就将猪头一砍两半,同猪蹄一起清洗干净,等候下锅。
有时候我家也会买一些猪肠和内脏。清洗猪大小肠和内脏,是技术活儿,父亲不太擅长,一般由家住不远的姨夫代劳。姨夫是处理猪内脏的高手,他用筷子把粗长的肠子翻过来,用碱面和着水反复搓洗好几遍,就能把臭味洗干净。心、肝、肺和肚儿的清洗比较简单,用水洗几遍就可以了。
下货清洗干净后,先要焯一遍水。父亲把一锅水烧开,把猪头等一一放入锅里轻轻煮一会儿捞出来,趁热用热水冲洗表面的血污。父亲总是清洗好几遍,自己认为没有死角了,才放心下锅烀。
烀下货的时候,父亲会把大铁锅刷干净,添上大半锅水,放入盐、酱油、葱、姜、大料等调味料,把猪下货慢慢放入锅里。然后,父亲抱来柴草,拉起风匣,就开始烧火烀了,火苗舔着锅底,各种下货便在渐渐滚开的汤汁中互相挤碰,慢慢浮到汤面忽又潜了下去。烀下货也是个功夫活,火候完全由父亲掌握。
不多久,那股过年特有的浓郁肉香便弥漫开来,刚出锅的猪下货,油津津、亮闪闪、颤乎乎、香喷喷,父亲会给我割一块儿解解馋,就着母亲蒸好的馒头,咬上一口,那真是香啊。
下货捞出来后,母亲会分几块,送给同村的奶奶和姥姥。那时候农村没有冰箱,剩下的下货被父亲盛在大盆里,放在西屋,盖上盖帘,留着正月里待客使用。这盆下货就成了我的惦念,我几乎每天会到西屋,掀开盖帘,偷偷咬上一小口,不敢多咬,怕被大人发觉,还要把咬过的肉藏到最下面。小孩儿的“聪明”哪能逃得过大人的“法眼”,但即便是被发现了,父母也不会批评,只会象征性地嗔怪几句。
如今,吃一顿猪头肉、猪下货,对于老百姓来说早已不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很多时候,到了腊月几家亲戚也会买一套下货,收拾收拾用大锅煮了,围在一块儿喝点酒、唠唠家长里短,似乎找寻到了以前的一些过“年”的味道,这种场合我一般是不会缺席的。
岁岁年年,过年的形式年年不同,过年的味道却永远不变。沉浸在浓浓过年味道和团聚气氛之中,任何带有历史印痕的东西都有了别样味道。浓香四溢的猪下货,虽然不再是年关餐桌上的主角,但儿时烀下货的特殊经历和情感,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岁月记录,回味悠长。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