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宛与洛要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虽然模仿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请不要刻意地、一味地、“全盘”地模仿他人的演奏与示范。
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模仿。
以下将作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
一、初学阶段,对于基本的演奏技术与技巧,需要全部模仿
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对所学的乐器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不清楚如何获得该乐器基本的演奏技术,也不知道在具备了基本的演奏技术之上后,如何练习演奏技巧,如何使用练习曲与乐曲进行强化等……
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完全“照搬”别人的演奏示范,以及别人的演奏经验。
模仿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也可以是教程、教材、视频课程中的演奏示范。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点,你的“照搬”式的模仿,一定要有“范围”。
也就是只模仿该乐器最基本的演奏技术,以及少量的技巧性练习。
难度偏大的技巧,综合性较强的练习曲,不建议“照搬”模仿。
还有,在这个阶段,可以“照搬”模仿他人示范的基本功练习,但他们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独奏曲、协奏曲的演奏,则不建议“照搬”。
初学阶段之所以“全盘照搬”,是因为要尽快形成自己的“系统”,形成自己的基本功与基本认识。
什么都想模仿,只会越学越乱,越练越累。
二、进阶阶段,对于不同风格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演奏特征,需要选择性地模仿
音乐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可包容性”与“开放性”。
也就是在不触犯原则底线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只要是自己的所听所想便足够了,这并无对错。
正因为有这样一大特点,当学琴者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演奏技术之后,在学习综合性较强、且带有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需要选择性地模仿,而不可还像之前一样,“全盘照搬”。
比如像《瑶族舞曲》这样的作品,虽然通过标题,通过作品的旋律特征,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少数民族风格的舞曲作品,但作品本身仍具有巨大的“开放性”。
在具体的细节处,我可以这样理解与演奏,而你则可以那样处理作品。
只要不违背乐谱上各种记号的要求,这是完全可行的。
如演奏家在演绎这首作品时,他会把作品的前段,理解为夜晚的场景。
在皎洁的月光下,瑶族人民围坐在一起,随着优美、舒缓的旋律,轻盈起舞的场景。
所以他在演奏这里的时候,会刻意地把音量控制得小一点,技巧、装饰音也加得少一些,为了表现出夜的宁静。
如果我们学琴者,此时完全“照搬”他的演奏,就会把别人的理解与思考,强行加在自己身上。
慢慢自己也就没了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每次学习一首新作品时,总会习惯性地听与看示范演奏,并认为如果不听、不看,自己就学不会。
从来没有想过,要靠自己的视奏先尝试“顺”一遍,先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一下作品。
对于作品的直观感受,是学琴者宝贵的财富。这是你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基础。
很可惜,很多的学琴者都主动舍弃了这一能力的培养了。
说回上述的那个例子。我们就一定要将《瑶族舞曲》的前半段,理解为在月光下轻盈起舞的场景吗?
完全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前段舒缓的旋律,将我带入到回忆之中。在这里,想起了过往的各种事。
在前半段的旋律中,我还听出了一丝伤感。应该是回忆里的某件事,勾起了心酸。
所以,前半段还没有开始起舞,而是通过回忆,在为后半段的热情、洒脱的舞蹈,做足了铺垫。
所以我在演奏作品的前半段时,可以加重某些乐句的力度,使其形成更加明显的听觉对比效果。
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就像人生一样,起起伏伏,有顺有逆。
你看,这样的理解也是可以的,而且完全不会违背作品的创作原则。
在这一阶段,学琴者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理解力与判断力。
选择性地模仿他人的演奏,只为“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演奏习惯与风格,为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三、高级阶段,无论是自己的基本演奏技术,或是在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都要形成自己的演奏习惯与演奏特点
当我们有了“进阶阶段”的积累,形成自己的演奏习惯与演奏风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成为一种乐器的演奏高手,除了具有扎实的演奏技术之外,有着明显的“差异化”,也是其特征之一。
毕竟现在能够将一件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术与技巧,以及该乐器领域内的常见作品都“吃透”的学琴者,真的是太多了。
没有特点、没有风格的话,很难突显出来,也很难被人们所记住。
差异来源于与众不同的演奏习惯,适合自己的演奏风格,对作品、对演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琴者到了这一阶段,对模仿的理解,也就到了看透本质的地步。
通过观察、聆听他人的演奏,分析别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对于技巧运用的把控。
然后将“可取”之点,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与演奏中,并与自己过往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新的思考、新的理解。
这便是演奏高手的“模仿”。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