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洪欣
每到秋冬转换的季节,蓬莱、龙口一带有做酱油菜的习惯,这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今昔做法有所不同。
很早以前,家家户户都是自做酱油,俗称“熬清酱”。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期,农村的成年妇女几乎都能做这个活儿。
在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之际,她们备下黄豆、麦麸和食盐。黄豆要炒熟,用石磨磨碎,然后拌上麦麸,用食盐水调和成酱胚,搅拌好,最后装进大口麸酱坛子里,蒙上白色粗布或纱布,放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晒,让其自然发酵。过些日子,水分少了,还要再加一些水,再搅和一遍。经过阳光照射,那酱胚就变成了红褐色。
此时正值秋末冬初,人们就开始做酱油了。
首先,要在装酱胚的坛子里加入水,充分搅和;其次,把做饭的大锅洗刷干净,把铺有纱布或粗白布的圆形柳条筐或筛子放到锅上;最后,把调和好的酱胚倒进柳条筐或筛子里过滤,俗称“淋清酱”,那酱油就透过纱布,“哗啦哗啦”地流入锅内。
酱胚至少要过滤两遍,会过日子的人家常常过滤三四遍。
过滤完后的酱胚叫麸酱,人们通常把它放到麸酱坛子或麸酱缸里,用来腌咸菜。
过滤出来的酱油是生酱油,还要熬熟。前两遍过滤出来的酱油,质量上乘,常合在一起,加上佐料,熬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熟酱油,单独存放。
在后两遍过滤出的浆液中,人们常放进许多蔬菜,这就叫作熬酱油菜。人们常放进一些黄豆、花生、茴香、大料、花椒,还要放一些生姜片、白菜帮、萝卜块、海带、大葱和香菜等,大葱只用葱白,切成三四寸长的一节节的,香菜要用整棵的。所有这些,常常一熬就是大半锅。先用旺火将锅烧开,再用慢火慢慢地熬。
资料图 文图无关
酱油熬好后,放在坛子或罐子里,能够一年食用。那些打捞出来的黄豆、花生和各种各样的菜统称酱油菜,是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角色。尤其是冬天,通常就是大萝卜、大白菜和酱油菜这三样,还有的人家几乎一年四季天天都吃酱油菜。
后来,生活好了,自制酱油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几乎见不到了。但是,作为传统小吃的酱油菜,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有酱油,就有酱油菜。现在的做法很简单,把买来的酱油倒进锅里,再加进自己喜欢的菜,多数人还是习惯用过去那些传统菜,偏爱哪一种,可以多放一些。烧开锅后,慢慢用小火熬,一般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做好。在吃炒菜的同时,适当吃一点酱油菜,也是别有风味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