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川滇黔桂地区,饵块有多种别称,如:饵块粑、粑粑等。且上述各地对饵块的各种称呼交互随意使用,并无单一的严格特定倾向。这也延伸到关于饵块的来由,坊间有多种说法,其来源主要有贵州、广西、云南等,其与饵块的名称的多样性有着必然联系。
作为云南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食品之一,饵块用上等香糯软米泡软、蒸熟、捣烂做成。饵块有各种形状,吃法多样,可煎、可炸、可煮、可炒,可烤(云南之所谓“烧饵块”是也)。饵块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及其悠久的历史,已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饵块在云南是一种食用最为普遍的食品,无论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这种食品。
腾冲炒饵块,又叫“大救驾”,有着它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相传在明末清初,大明皇帝崇祯上吊死后,其子桂王朱由榔继位,组成了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明永历皇帝。当时,清兵由北向南长驱直入。永历皇帝西行云南,又遭降将吴三桂的追杀,无奈西出永昌(今保山),逃至腾越(今腾冲)。
有一天,极尽艰辛逃亡生涯的落难皇帝一行到腾冲县城一百姓家求食。听说来人是皇帝,主人有些慌乱,家中也无它物,就炒了一盘腾冲最普通的饵块诚惶诚恐的献与“圣上”。永历皇帝饥肠辘辘,食之胜似宫中的山珍海味,于是便问:“此为何物?真是救朕之大架也!”主人语塞之余顿悟,当即回答说:“此物原本无名,今圣上以‘救驾’称之,幸甚!”从此,腾冲的炒饵块就以“大救驾”为名了。
如今大救驾这种炒饵块已经成了一种规范化的特殊食品,有着专门的食材、配料和烹饪工艺。这种食品先将腾冲饵块切成小块,加肉、鸡蛋、火腿、番茄、青菜以及多种调料炒熟焖软而成。大救驾红、绿、白、黄相间,色彩十分丰富,再配上一碗腾冲的干腌菜汤更是十分爽口,食之油而不腻,香味扑鼻,甚是可口。
腾冲人将大米精加工为饵丝、饵块,已至少有三五百年历史。饵块是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米饭饼子烧饵块。
制作饵块的主料是大米,只是需选取品质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在旧时,舂饵块可是一景,春节前,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就可以放进碓窝里舂了。等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砖状,这就是饵块了。也有用木模压制成饼状的,木模上有喜字、寿字、福字、鱼、喜鹊、燕子等之类的图案,压制出的饵块饼也就有各种花样了。
炒饵块最显饵块的丰采,所以每年农历的大年初二,昆明、腾冲等地的传统都要炒饵块吃。把饵块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葱、韭菜、豌豆尖炒制,浇以甜、咸酱油,拌以少许油辣椒,吃起来香甜浓厚,咸辣醇正,色彩丰富,浓烈如油画,集中体现了滇味的情致。
今天,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如今,腾冲饵丝这一地方名特食品早已走出高黎贡山,在春城、京城及许多大都市安家落户,并备受食客青睐。当然,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在食用饵丝、饵块时,更多的是寻找一种家的味道,品尝一种离别后的乡愁。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