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性不同,食物的加工方式不同,制成的美食各不相同,因此产生了风味各异的特色美食。
任何一种美食,都有一个产生、交流、改进和发展的过程。即使有些美食传承千百年,可它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不仅是食材在变、加工工艺在变,其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吃的方式更加简便多样。但无论走到哪里,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饼折。
说起饼折,还有个传奇的故事。那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条官道,从北京开始,经开封过潢川到武汉抵长沙,湖北黄州麻城县,是必经之地。麻城是这条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南北分界比较明显的一个地区。麻城以南主要种植水稻,人们以大米为主食,麻城以北,主要种植小麦,人们以面食为主。
过去出远门,不像现在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来回时间短,更不像现在一路旅馆,一路饭店,想吃吃,想休息就休息。
古时道路曲折难走,特别是商人,靠的不是马队就是骡队或者是人工运输,一次运输就得几天或者几十天。除了固定的休息驿站外,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饱带干粮、晴带雨伞”以备不时之需。
南方人外出带的干粮,大多是磨“炒米粉”和糍粑等,北方人主要是烧饼、馒头等面食。南方人喜水食,多半要冲煮,北方人喜干食。当南北方人到麻城购买“干粮”时,必须要符合他们自己的口味和习惯。
湖北麻城县有一刘姓商人,专做食品生意。他非常聪明,不仅善于观察时世,捕捉商机,还乐于思考,动手创新。细心的他发现,在麻城这个南北大融合的码头上,如果能够研制出一种兼具南北风味的食品,肯定会生意兴隆,大有钱赚。
观察发现,北方人带的烧饼易碎,吃了以后身体干渴,馒头冷后干硬难以下咽。南方人的炒米粉冲饥简单,糍粑冷后必须烤煮方能食用。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小麦和大米各掺一半,磨成面粉,做成烧饼,发现他不仅好吃,还有韧性,拿给南北客人尝吃,大家都说不错。
后经他的多次试验和改进,终于研制出用大米和小麦混合磨制成面粉,烙成烧饼后,能同时满足南北旅客的口味,它既可以用水煮着吃,也可以油炸着吃。为了防止冷却之后像糍粑一样僵硬,不变切碎,他把热气腾腾的烧饼,卷成卷,切成条饼,取名饼折。
他后来,发现河南光州南部生产大米,北部生产小麦,小界岭北边的沙窝(今河南新县境),专做起了饼折生意。后来的饼折更加丰富,有米折、豆折、菜折、肉折等。
据传说,后来乾隆皇帝私访民情,路过沙窝镇(新县),在刘氏餐馆里吃到柔软香嫩盐莱爆炒饼折,得到了乾隆的夸赞:“真乃美食也!”从此饼折名声大噪,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得到了广泛流传,成为鄂豫皖百姓家里过年必备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的上品。
饼折晒干可存放很长时间,它含有纤维素、淀粉、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份,有健脾、开胃、养血、滋补、止泻、助消化等功效,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