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第24届冬奥会开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祥瑞仁和的麋鹿,曾两次参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竞选。
2018年,麋鹿参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竞选,设计者们将麋鹿行为特征与奥运精神、冰雪元素、绿色冬奥等理念相融合,阐释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双料竞逐者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麋鹿象征祥瑞仁和。2004年,麋鹿参加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吉祥物的竞选,在新闻媒体组织的评选中进入前十名,其参赛作品被奥运博物馆收藏展览。2018年,麋鹿参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竞选,向冬奥组委提交了108件形象设计稿。设计者们以麋鹿为吉祥物原型,将麋鹿行为特征与奥运精神、中华文化、冰雪元素、科技创新、绿色冬奥等理念相融合,阐释本届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精神。因此,麋鹿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双料竞逐者。
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吉祥物的设计理念也源于麋鹿,整体外观设计形象生动、活泼,大会打破往届以花卉植物为原型的设计理念,以动物作为吉祥物,体现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
这正是“岁月与俱深,麋鹿相为友”。
麋鹿,是一种大型草食动物,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因其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其实,麋鹿的这种身体形态是因适应湿地生活环境而长期进化形成的。
麋鹿是我国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起源于200多万年前中国西部的渭河流域。从现今发现的化石推测,麋鹿在我国古地理分布广泛,北达辽宁,南至海南,西到陕西,东到上海与台湾,周朝时期麋鹿数量达到顶峰。
麋鹿主要生活在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温暖湿润地带,随着人类的演化迁徙而繁衍兴盛,是起源于中国的最古老物种的代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者。
鹿王争霸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麋鹿在文学、美学、中医药学等领域中的运用独树一帜,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光华。
早在我国的甲骨文和石鼓文中就有“麋”字的记载。中国成千上万首古诗词中,述及麋鹿的就有300余首,孔子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卢仝的“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麋相伴眠。”乾隆皇帝也酷爱麋鹿,曾写《麋角解说》于画中,并命人刻于麋鹿角上。李白、杜甫、陆游都写有麋鹿诗词。现代,从麋鹿诗词到麋鹿寓言再到麋鹿歌曲,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在字里行间抒发对麋鹿的深厚情感,唤起人们保护麋鹿、热爱动物的意识。
麋鹿全身是宝,它的茸、角、血、皮等都是上好的中药材。据《本草纲目》等史料记载,“麋茸功力胜于鹿茸,主治一切血症”。
麋鹿冬至解角,春生新茸,代表了万物复苏,寓意祥瑞,被认为是一种瑞兽。姜子牙坐骑、楚国镇墓兽均为麋鹿。
“勇夺桂冠”一词,本是描写雄麋鹿在争夺鹿王时,将桂树枝条和其他草叶挑起,缠绕在鹿角上,作为等级象征,古人借喻文武状元,后被人们用来形容各行各业中的先进人物。
麋鹿是农耕的指示。《夏小正》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传统农事的历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夏小正》中,把“陨麋角”作为夏历十一月的物候指示:巨大的鹿角竟然在冬至时脱落,开春后又能迅速重生,与天象的大地回春紧密联系。
麋鹿词语丰富。如表示成群而来的“麋至”,成群集聚的“麋聚”,沸腾纷乱的“麋沸”,麋鹿践踏过的土地“麋田(畯)”,隐逸之志“麋鹿志”等。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直指麒麟是麋鹿化身。
麋鹿寓意美好。“鹿”与“禄”有谐音,代表了福运和富足,形成了一“鹿”高升、福“鹿”寿喜、一“鹿”平安、一“鹿”有你等吉祥寓意。从古到今,麋鹿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的底蕴和宝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发扬。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近年来以麋鹿为主设计了“春夏秋冬四季顺,福禄寿喜好运来”系列文创产品,受到群众欢迎。用50种象形、篆书等字体和50个不同的麋鹿行为姿势合并成一个“福”字的思路,设计制作了刻板,在冬奥会期间让广大游客体验印刷,将“幸福”带回家,深得大家喜爱。
这正是“万麋为友贺冬奥,百鹿纳福降吉祥!”
“麋鹿成群,虎豹避之”
国家由弱到强的生动注脚
现存的达氏种麋鹿亚种为法国博物学家、传教士 David于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进行动植物考察时发现,他将购买到的麋鹿鹿皮与头骨等运回法国,通过法国自然博物馆馆长、动物学家 Milne·Edwards 命名为一个新的物种:David’s deer(戴维神父鹿),从此麋鹿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北京南海子也因为这一科学命名,成为麋鹿的科学发现地。
清朝末期,京南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南海子的围墙,皇家苑沦为一片泽国,许多麋鹿逃散出去并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
1900年秋,八国联军趁清政府腐败、防务空虚一举攻入北京,栖息在南海子的麋鹿遭到八国联军的抢劫和射杀,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从此在中国灭绝,北京南海子也因此成为麋鹿的本土灭绝地。
欧洲人对麋鹿一经发现,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1867年到1894年间,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一些活的麋鹿。这些活体麋鹿最终被送到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科隆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分散在各个动物园内。
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的同时,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从专门为他提供动物的哈根贝克那里听说了麋鹿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从1894年10月到1901年3月,他将世界上仅存的18只麋鹿买下,散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里。根据乌邦寺的官方记录,1947年麋鹿在该处的数量达到244只,麋鹿种群在这里得以延续。
1918年6月10日,最早的中文麋鹿研究文献发表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学会杂志》。作者薛德焴第一次全面科学地向国人介绍中国的特产动物——麋鹿,并发出了麋鹿回家的呼唤,这也是百年前的第一声呼唤。
此后,中国的科学界和民间有识之士多次与国外联系,并呼吁麋鹿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和1973年,乌邦寺庄园主通过英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与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动物学会联系,各赠送两对麋鹿回归中国,放养在北京动物园。但因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兴种群。
1983年,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去乌邦寺庄园参观麋鹿,1984年3月17日,在卫生部的邀请下,乌邦寺的代表、牛津大学博士玛雅·博伊德来中国开展为期4个多月的麋鹿化石研究。
1984年12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了解麋鹿回归中国项目的进展情况,并表示同意麋鹿苑选址北京南海子。
1985年7月17日,中英双方分别在中国与英国同时签署了《中英关于麋鹿重引进的协议》。这是我国关于麋鹿重引进保护的第一个正式约定。
从此,犹如古诗中所描述的“龙蛇隐大泽,麋鹿游丰草。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的生态景象在中华大地徐徐展现。
1865年,麋鹿在南海子科学发现;1900年,本土野外灭绝;1985年漂泊海外的麋鹿重返故里。麋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坎坷与兴盛,它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是国家强盛的生动注脚。这正是“国家兴,才有麋鹿兴”。
湖北荆州,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源:人民网
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范例
1985年8月24日,阔别故乡近百年的麋鹿回到了故里。英国乌邦寺赠送的20只麋鹿乘坐飞机抵达首都北京,来到保护地点——北京南海子。1987年,乌邦寺又赠送18只麋鹿放养在麋鹿苑,至此,在北京麋鹿苑的重引进种群数为38只。
北京南海子因为麋鹿重引进成为麋鹿回归地。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的科学发现地(模式种产地)、本土灭绝地、重引进回归地,这在科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一个国家的首都专门为一个物种建立了一个保护地,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或十分罕见的。
1986年由林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从英国7家动物园挑选了39只麋鹿,放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
1997年和1998年,国务院分别批准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为“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成为国家战略。
从1988年开始,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开始向适于麋鹿生活的地方输出麋鹿,为麋鹿建设新家园,丰富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到2021年,实验中心共输出麋鹿590多只,在全国建立了44个栖息地和保护场所。包括通过3次输出麋鹿94只,为湖北石首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建立了奠基种群。
从1998年始,江苏大丰分5次在黄海滩涂开展野放试验。同年春、夏两季,湖北石首因保护区围栏被洪水等冲垮,部分麋鹿随着洪水等自然扩散到保护区周边形成了5个自然种群。2018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在国家林草局支持下,在江西鄱阳湖区域野放麋鹿47只。现在全国麋鹿的分布基本覆盖了原古分布地。
麋鹿繁育保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科学研究“破三关”取得重要进展,麋鹿种群复壮、野化训练、自然种群恢复“三步走”战略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21年,建立了84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麋鹿总数近万只。
今天,麋鹿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形象更加凸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珠更加璀璨。在2021年我国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写道:“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穆莱玛在第四届北京(国际)麋鹿文化大会的致辞中说:“麋鹿的重引进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提供了一个最佳案例,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示范。”
麋鹿幸甚,生态幸甚!国宝麋鹿向未来,生态和谐永相随。(作者 白加德 刘佩 胡冀宁 编辑 王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