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圣足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深入贯彻实施,各级地方政府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治理工作,校外培训行为得到有效整饬。与此同时,受机构减少、规模压缩以及业务转型等因素影响,校外培训行业开启了大幅裁员模式。据相关媒体报道,仅2021年8月至9月的50多天里,就有17家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关停解散,平均每三天就有1家头部企业退出教育培训行业。继2021年8月初高徒教育相继关闭全国13个地方中心并裁员上万人之后,9月17日俞敏洪在新东方高管会议上宣布,秋季课程结束后将停止小学和初中学科业务的线下招生,各个城市接下来也将逐步关闭教学点,而这将使4万多人离开岗位。
“双减”之下,教育培训行业有多少人能够留下?又有多少人需要转行?如何做好就业帮扶工作?这是近期业界十分关心的话题。
有调研表明,在现有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岗位结构中,主要由任课教师、技术研发、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后勤服务等五大类别人员组成。据《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相关统计显示,从年龄和从业经验结构看,教育培训从业者的整体年龄结构偏年轻,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七成多,36.9%的人员为25岁及以下的95后群体;而27.2%的求职者从业不到一年,且从业年限1至3年的人员占比为35.3%。在五类岗位人员中,学科类任课教师的数量占比最高,大约为55%,同时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也相对更高,大多具有本科及研究生学历;而技术研发、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三类人员,一般也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各自占比约为10%、15%和15%。
总的来看,从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出来的教职人员,总体上专业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而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在重新选择就业岗位时,仍然具有很多比较优势。从一些头部教育培训企业的做法和经验看,在员工分流和安置上大致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促进一批员工向素质培训转型就业。随着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量减,一批素质类培训机构正在迅速兴起。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我国艺术类和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目前,以上两类培训企业总数已分别达到37万家和66万家。显然,这些素质类培训企业需要扩充大量的教职岗位,这对于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人员,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转型通道。
二是促进一批员工向职业培训转段就业。新形势下,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一大批职业培训机构正在快速兴起。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中具有相应条件的人员,可以选择成人教育、企业培训、外语培训等还处在教育行业范畴内的细分行业就职。虽然这些行业入门门槛相比基础教育行业要高一些,但是这些行业相对比较成熟且稳定,有利于发挥现有机构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技能。
三是促进一批员工向学校教育转岗就业。一方面,“双减”政策实施后,全日制中小学校都要全面推出校内课后服务,开展各种综合素质教育,这势必要增加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为此,“双减”意见明确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及时为中小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少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大校额”“大班额”现象,按照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也需要尽快加大投入、扩充教师编制。显然,这也将为学科类培训机构教师转岗就业提供机会。
四是促进一批员工向其他行业转行就业。相对来说,对于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中的行政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人员而言,可以面向教育行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寻找新的就业岗位,乃至单独或联合创业。现实中,一批机构分流人员凭借自身优势,开展直播带货、从事少儿编程等,都较快实现了再就业再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按照中央层面有关“双减”工作的部署,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过程中,全社会都应当关心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分流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特别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努力做好就业帮助、创业扶持和失业救济等工作。对于广大教育培训人员来说,面对教育的格局性变化和行业的结构性变革,一定要认清宏观形势,顺应外部环境,在端正心态、放低身段、调适定位中,学习新本领、谋取新出路、实现新发展。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