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麦是第一位的
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第二位就是莜面
内蒙三件宝莜面土豆羊皮袄,可见莜面在呼和浩特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莜面的发源地据说在呼和浩特武川,而且必须配上武川的水食用起来才是最美食劲道的。而且莜面有一个很好听发名字叫做“三生三熟”,是不是很像三生三世,那么这个“三生三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指的是从收割开始一直到上桌,需要经过“三生三熟”的步骤,第一步呢是收割莜面,先脱粒再炒一遍,第二步是磨成粉,用开水把他们和成面,第三步是做成面食,再蒸熟,这就是传说的“三生三熟”。制作莜面栲栳栳有三大秘诀:一是开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第三位羊杂碎
呼和浩特人的必备早餐除了烧麦外,就是羊杂碎加焙子。每天一早,一碗羊杂碎,一个杯子,算是比较讲究的一顿早点了。也是接待外地客人的早点之一。
呼和浩特的羊杂碎铺到底有多少,没人能说的清,可见,呼和浩特人是多么的爱吃羊杂碎。那么,呼和浩特最好吃的羊杂碎在哪里?吃来吃去,很多人都发现,最好吃的羊杂碎,不在大饭店,而是散落在各个小门脸。
可能每个人的口味各不相同。
第四位焖面
焖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主要食材为面条和豆角,其他配料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呼和浩特的焖面略微比其他地方的面条要粗一些。精髓在“焖”上,多是用铁锅焖,焖出来的面不仅口味咸香、软糯,而且具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的作用。
第五位焙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呼和浩特的焙子通常作为早餐食用,也可以随时当作午餐或晚餐。说到这种面食,有个南方朋友就闹出过笑话。看到买回的一种饼叫焙子,非常惊奇,为什么呢?难道只因为它长得长长的,像被子吗?哎呀,也不对,发现还有圆形的焙子。那为什么不叫枕头?
第六位 奶茶
若是问蒙古人日常饮食中最看重的是什么?那必定离不开茶。内蒙古呼和浩特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 奶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主要是用青茶砖或黑茶砖加奶、加盐熬成的希望各位来呼和浩特品奶茶,全国销量不错的几个奶茶品牌应该也是呼和浩特的吧,这里也是奶茶主要的生产基地
第七位 烤羊腿
烤羊腿是呼和浩特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的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的猎物和整羊进食。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烤羊腿是呼和浩特的一种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
第八位炒米
吃时将米置于碗中,用奶茶泡至柔软时,拌着奶食品吃,或者用白奶油加糖拌着吃,或者用鲜奶煮炒米奶粥吃,也可以煮炒米肉粥吃。也可以干嚼着吃。
炒米味美耐饥,吃法简便,蒙古族同胞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之说。日常生活中,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不过现在人们做这道工序就先进多了,有专门的碾米机,倒进去几分钟就可以完事,完全不必费劲地一下下去糠皮,选炒米了。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很多生产炒米的厂家,但他们所生产的炒米大多是比较软的,还带着淡淡的炒香味,尤其被老人和小孩们喜欢。如果来呼和浩特,不必亲自去草原,只要在当地的一些超市或是民族食品专卖店逛逛就可以买到香喷喷的炒米。
第九位 炸羊尾
炸羊尾非常香,据说一盆羊尾需五只羊尾巴。难怪价不低,敢膘肥一要羊尾上炸外脆咬去油飚进嘴那肥肥肉肉,超级香,特好。不过我也只敢只一根羊尾上肥膘,第二根,舍去了。炸羊尾一要趁热品尝
第十位蒙古包子
蒙古包子是草原牧民最喜欢的食品。蒙古包子不用发酵面做皮,采用小麦面粉,用热水和好后,称为烫面。馅有几种,一种是全羊肉馅,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馅只加葱、姜等调味品。这样的馅做包子或蒸饺即纯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馅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等野菜。另外有用牛肉做馅或是用血肠、百叶等或加腌酸菜做馅。蒙古包子的特点是:馅大、皮薄、味道鲜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