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即便是神仙皇帝也少不了要食人间烟火。纵观中华食事,几千年间任随世变时移,人世间总是不断地流传着不少有关吃喝,尤其是名人吃喝的轶事趣闻。中华菜肴中更有不少佳肴与名人扯上了关系。有些是名人吃出名的;有些则是名人吃得高兴,诗兴文潮涌动写出名的;有些则是借名人之名而成名的。然而确也有些菜是好吃善烹的名人自个儿下厨舞弄锅瓢折腾出来的。说稍远点便有宋代大文豪苏轼,说近些则有袁枚、张大千。苏东坡与袁枚尤为有成就,前者为后世留下了《老饕赋》、《菜羹赋》、《猪肉颂》等美食及烹饪杰作,还自创了“东坡肉”、“东坡羹”、 “东坡鱼”等名菜。后者则以一本《随园食单》对中华烹饪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看看名人的哪些菜,读读名人吃喝的哪些事儿,名人及名人菜之轶闻趣事,不仅点缀且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也为百姓留下了生动有趣的餐桌龙门阵,或酒余饭后有滋有味的吃喝聊斋。
“老饕”一词,当由“饕餮”演变而来。饕餮原本指传说中一贪食的恶兽,多见于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古人多将饕餮用以比喻特别好吃的人。而苏东坡则在其《老饕赋》中唱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意为,普天下之美味都因有我这个老馋鬼而存在之。自谑为贪吃好吃的“老饕”。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父子三人皆为中华历史上的大文豪。苏轼20岁前与弟苏辙在母亲程氏的督导下苦读寒窗。家中说不上富足也算是衣食无忧。尽管有如苏轼之说,在家时常吃的也是“三白”饭食,即每餐一碗白米饭、一盘白萝卜、一碟白花花的盐。可就这样的粗茶淡饭却养育出了千古传颂的文学大师。
苏东坡塑像
苏轼母亲,世称程夫人,青神县人,不仅是一位谙熟《汉书》的才女,亦是善烹调、懂农事的贤妇。川人尚食好味的传统与母亲的言传身教,使苏轼在攻读之余也学会了些耕种、炊煮之事。苏轼自八岁从学于道士张易简始,二十岁前在家大体上是个五谷为养、五蔬为充的素食之人。登科及弟中了进士后,入了官场和上流社会,有官做、有钱挣,便成了崇尚吃喝的肉食主义者。苏轼一生除诗文书画便是美肴佳酿与香茗,尤喜食猪肉和鱼。且给世间留下了不少广为传颂的佳话美谈。
猪肉是汉民族的主要肉食,食猪肉之历史少说也有三、四千年。古人造字时,给猪起的名就很有意思,称为:“豕”。《说文》里讲“豕”字的象形,是毛足而后有尾形。给小猪仔的名又叫“豚”。宋朝元丰六年,苏东坡的小妾朝云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好食猪肉的老饕客干脆给儿子起名叫“豚儿”,以现代话讲就叫“猪娃子”、“猪仔儿”。
苏轼在浙江吴兴任职时,被人诬告关进监牢,后因误食鱼,以为要被加害,便写了首悲哀凄凉的诀别诗给其弟苏辙。但其诗却意外地传到神宗皇帝手上,神宗原本爱惜“三苏”,读了诗心有所动便免于加罪,让苏轼谪居湖北长江边的黄州小镇。苏轼虽死里逃生,可在黄州薪奉微薄、生活困苦、经济拮据,难以维持家人生计。他便在黄州城外居所附近的东山坡上开荒种地,精心躬耕,加之又善厨事,栽种吃喝之事皆是自已动手、虽也辛劳倒也自得其乐。他效仿陶渊明、崇拜白居易心安理得尽享归隐之乐趣,自誉为“东坡居士”,此后人们便尊称苏轼为苏东坡。
据苏东坡记述,当时的黄州猪肉非常便宜,富人不屑吃穷人不会煮。此情此景让他不胜感叹:“算来惟有猪肉好,可惜世人生吃了”。于是他照家乡眉山烧炖猪肉之方法常烧常吃。并把其炖烧方法推介给周边的百姓人家。这便有了传世名篇、烹饪佳作《猪肉颂》。颂曰:“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罨,遮盖)焰不起(炆火),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后人将其概括为:“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时它自美”之东坡猪肉烧炖“十三字诀”沿用至今。
杭州东坡肉
北宋末期,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引领民众疏浚西湖、修筑长堤,为百姓消灾谋福。杭州人民十分感激,称为“苏堤”,并担猪抬酒送到苏府。苏东坡见盛情难却,便叫家厨将所送猪肉切成每个二两重的四方块,用他的烧炖方法烧制,连酒一并送到堤上给民工们吃。然而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猪肉是红酥油亮、酒香浓郁、十分香美。肉送到新堤,民工们喜不胜言,吃了都夸味道好极了,称其为“东坡肉”。从此,杭州就有了一款名闻天下的名人佳肴。
“东坡肘子”相传又是苏东坡后来游历到江西永修一带,为一农家小孩治好了疾病。农夫为感激苏东坡特留他吃饭。大凡说吃,东坡先生是不会客气的。他站在农家门口,乡村田园美景让他很是陶醉,禁不住随口呤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苏东坡在告诉他煮肉要“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便把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煮,不料竟歪打正着,煮熟的肉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传开后,这里的百姓人家煮肉便都照此而行,这款稻草煮肘子后来竟成为当地的特色名菜。不少人慕名前来品享,直呼为“东坡肘子”。
苏东坡一生游历的地方甚多,中华各地大凡与苏东坡有点关联或蛛丝马迹的都以东坡命名。如此华夏食苑中一大堆“东坡菜”应运应时而生。像东坡肉、东坡肘、东坡鱼、东坡脯、东坡狗肉、东坡羊肉、东坡墨鱼、东坡火腿,以及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羹、东坡豆腐……然而最享盛誉的还是东坡家乡四川的东坡肘子。
四川东坡肘子
1943年的成都,到处都在谈论着一家饭馆,说是该店的当家招牌菜“东坡肘子”是苏东坡之秘传,店的招牌亦是苏东坡所手书。一时间满城风雨、神乎其神、不由人不信。更有众多好奇者争相光顾,意欲亲眼观赏东坡手迹,亲口品尝东坡肘子,于是这家饭馆的生意火得门庭若市。这就是成都专卖东坡肘子的名餐馆——味之腴。
味之腴创建于成都东大街。由龙道三、李敬之两个成都人和吴思诚、吴莹琦、吴世林三个温江人合伙。五个人虽说都是饮食业外行, 但会吃善品。他们常聚在一块喝茶聊天,觉得成都的餐馆饭店虽多,但温江一家专卖炖肉的馆子则是成都所没有的。那以柔软滋糯见长的炖肘子,佐以温江酱油与郫县豆瓣,色香味形俱佳,在成都必定能“吃得开”。于是便打算开一家专卖炖肘子的餐馆。商量好后就重金聘请当时温江有名的“烧炖专家”刘均林掌墨主理厨政、专攻炖、烧肘子和坛子肉。由于借鉴苏东坡“十三字诀”烧炖之法而冠名“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
招牌菜定了还得有店名,几个人日思夜想查书翻典,偶然在一首古诗中看到汉朝班固的两句话:“委命供已、味道之腴”。“腴”、肥也、丰也,正好与“东坡肘子”的风味特色相吻合。五人大喜遂定名“味之腴食堂”。雅号有了,必得请名人名家书写才是。几个臭皮匠又议,既然是“东坡肘子”,苏东坡不正是书画大家吗?于是便从苏东坡之传世墨宝中辑得“味之腴”三字,放大做成黑底金字招牌,果然是堂而皇之十分引人注目,生发思古之幽情。他们趁势对外宣称此店名是苏东坡亲笔所传,“东坡肘子”也是东坡秘诀所制。
如此一来“味之腴”与“东坡肘子”的美名不胫而走,四方传扬。招来不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蜂拥“味之腴”,争品“东坡肘”。一天,中华著名书法家谢无量慕名而来,一到门口果然一下被三个金字镇住了,忙打听是哪位大师所写,店主见是谢无量便如实告之,谢无量听明来由不觉大笑:“我说时下成都没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字嘛!”
味之腴以东坡肘子为招牌菜,配以红油鸡块或鸡丝。肘子与鸡原汤煨炖,炖出之肘子色泽雅黄、柔软滋糯、形态完美,且是肥而不腻、清鲜香醇;汤内辅有汶川雪山大豆煨熬,浓稠不沾、乳白淡雅。在四川,肘子家家会炖,大火烧小火煨都懂得起。但味之腴炖的肘子确与众不同,是以全鸡合炖,生意兴盛时每天要下四五十只鸡。这样多的鸡炖出的肘子汤,其香鲜味美可想而知。一般家庭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餐馆酒楼大多也不敢这般豪气的下料。
此外,味之腴蘸食肘子的味碟也很有特色,用优质温江酱油、剁细油酥的郫县豆瓣,加花椒面、芝麻粉、味精、特制辣椒红油,既粘稠又浓香,不由人不垂涎三尺。凉拌鸡块或鸡丝则配东坡肘子上桌,堪称肘子伴侣。那是一肥一瘦、一糯一嫩、一浓一淡、一红一白;一鲜香、一辣麻、红白相衬、色艳味佳,吃情食趣盎然 。
四川牛佛烘肘
1950年代后,味之腴经合营与国营,由原址东大街迁至前卫街口,扩大了店堂增添了设备与人员,一楼一底既供零餐散客外加肘子出堂,又承办各式席宴。东坡肘子、红油鸡丝及坛子肉等仍为传统特色名菜。到九十年代末,因城市改造拆迁,味之腴移至成都西门府南新区餐饮一条街上,仍有不少新老食客前去品味东坡肘子。然而,东坡肘子真正负有盛名,蔚为壮观的还是苏东坡之故乡——眉山。川内外的客人或自驾,或乘大巴前往游览“三苏祠”、品味东坡肘子,那又是另般风情。
眉山,距成都西南约80公里,与乐山大佛、峨眉山临近。在眉山县城西南一角,原有座掩映在翠竹绿柳间的青瓦院子,屋旁潺潺溪水悄然安静地流淌,周边葱笼的菜地蜂飞蝶舞,茂林间蝉呜鸟唱,一派恬静幽雅的乡村景像。北宋时期仁宗景佑四年苏东坡就在这里呱呱出世,20岁进京参加“高考”得中进士。
至此,在中华文学史上,一颗千古闪烁的“文曲星”照亮了整个大宋王朝,晖映九州方圆,苏氏三父子就此绝唱千百年。眉山亦因此而成为一座千载诗书城。苏家那几间青瓦屋子,也逐渐装修成为楼台亭榭、殿宇辉煌之“三苏祠”。虽然仅存一口水井与少许诗词书画为苏氏之真迹,可千百年来依然为人们所敬仰。
东坡家乡眉山三苏祠
近二十年间,巴蜀各地亦有不少父母,每年四、五月间总要带着准备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儿女前来拜谒“三苏”,特别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东坡,祈望儿女多少能沾点东坡先生的聪慧与才气,顺利中考登科及第。当然,做父母的是否也还企盼儿女亦能如东坡先生一样善吃善烹,增强些日后独立生活之能力,这就不得而知了。
任何来到眉山的游客,除了感叹苏氏风采和秀丽山水,尤能感受东坡故里的另一人文风情与盛景。那就是满城遍街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等名目众多、跃眼夺目的店招店牌,甚而连空气中也飘忽着肘子的香风美味。眉山的东坡肘子五花八门、风味纷呈,有炖肘子、烧肘子、蒸肘子、焖肘子;有家常味、鱼香味、酸辣味、姜汁味、糖醋味;还有脆皮的、豆瓣的、泡菜的、腌卤的、烧烤的等,让人眼花心乱无所适从。但眉山的东坡肘子却与成都餐馆中的做法不同,大多沿袭当地民间的传统烹法,故而乡风浓郁、乡味醇厚。六十年代朱德到眉山视察,参观“三苏祠”后提笔挥毫,写下:“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诗句,而后品尝东坡肘子更是连声赞好!
在苏东坡之故居,感受中华民族第一文豪的才情与风采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感叹万千。自古于今,在中国历代美食大家中,苏东坡是第一个自诩为“老饕”的人。然而苏东坡并不只是好吃善饮,他崇尚自然之味,注重饮食养生,摒弃世俗食垢,推崇自已动手。他躬耕田园、种菜栽茶、烧肉做饭、制蜜酿酒……还为后世留下了《老饕赋》、《菜羹赋》,《猪肉颂》,《东坡羹颂》,《蜜酒歌》,《煮鱼法》,《养老篇》等丰富多彩的烹调及饮食文化佳作,对后来之中华烹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眉山,亲身感受“三苏”文化的神韵、领略东坡风采、观赏古迹遗文,再悠然慢品苏轼美酒、细尝东坡香肘,沉浸在幽幽古风之中仿佛置身千多年前的大宋王朝。鉴古观今,倘若东坡先生再现于世,面对如今中华美食繁华昌盛的世景,川菜风行天下之豪情,纵观多姿多彩的各式美肴,畅啖从他《猪肉颂》中演绎而出的砂仁肘子、五香肘子、椒盐肘子、香炸肘子、酱烧肘子、冰糖肘子、红枣煨肘等。这位千古饕翁必定会是食欲盛旺、吃情澎湃、诗如云涌,或许也会与时俱进,上网冲浪、博客抒情,挥发出更为精采瑰丽的名篇绝句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味之腴 曾经的东坡肘子名店
川菜文化学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老顽家文化顾问《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20.05.02 成都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