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很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希望能对此行为予以禁止,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该网友希望,“在做好双减工作的前提下,促进教育公平。”就该网友反映的问题,北京市教委回复表示,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一张新生信息采集表,也是父母职业普查表。相信在全国各地,凡是填过入学信息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受。除了询问家长的单位及职务,有的学校还会把采集工作精细到家长的年收入水平、常用交通工具等等。涉及入学大事,填表者基本都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言听计从,一五一十地把家庭信息写明上交。
虽然家长如实填报,但很多人也是心存疑虑,甚至十分抵触。有人担忧自家隐私安全被学校泄露,转作商业化用途;有人认为一些心存私心的老师,可能据此对学生区别对待,不利于教育公平。
隐私保护是当今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比如孩子刚入学就能接培训机构的电话,说明家长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况且,一个再清晰不过的逻辑是,孩子在学校的个人表现、综合素质、成长评估,均与孩子父母的职业情况没什么关系,更与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毫不相干。当学校问家长要这些信息时,家长其实更想问问学校,为什么要提交这些信息。
不可否认,学校采集家长的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初衷可能是为了落实、配合学校政策,或是助力一些规范的制定,便于家校沟通,但采集信息的范围,应有明确界限。
比如,学校在对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方案时,可以先请有需要的学生申领,再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如需配合防疫期间的流调工作,可以掌握孩子在疫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直接问家里有没有私家车、平日里怎么出行。尤其是收集家长职务信息,还存在权力寻租的隐患。
总的来说,学校收集家长职务等敏感信息,积极的作用不大,消极的作用不少。如果能从教育部门的层面统一取消相关信息的收集,算是一件关切学生家长需求、让学校更专注于教学本身的善政。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很多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希望能对此行为予以禁止,只登记父母基本信息。该网友希望,“在做好双减工作的前提下,促进教育公平。”就该网友反映的问题,北京市教委回复表示,该信息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一张新生信息采集表,也是父母职业普查表。相信在全国各地,凡是填过入学信息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受。除了询问家长的单位及职务,有的学校还会把采集工作精细到家长的年收入水平、常用交通工具等等。涉及入学大事,填表者基本都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言听计从,一五一十地把家庭信息写明上交。
虽然家长如实填报,但很多人也是心存疑虑,甚至十分抵触。有人担忧自家隐私安全被学校泄露,转作商业化用途;有人认为一些心存私心的老师,可能据此对学生区别对待,不利于教育公平。
隐私保护是当今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比如孩子刚入学就能接培训机构的电话,说明家长的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况且,一个再清晰不过的逻辑是,孩子在学校的个人表现、综合素质、成长评估,均与孩子父母的职业情况没什么关系,更与祖父母工作单位和职务毫不相干。当学校问家长要这些信息时,家长其实更想问问学校,为什么要提交这些信息。
不可否认,学校采集家长的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初衷可能是为了落实、配合学校政策,或是助力一些规范的制定,便于家校沟通,但采集信息的范围,应有明确界限。
比如,学校在对困难学生实施资助方案时,可以先请有需要的学生申领,再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如需配合防疫期间的流调工作,可以掌握孩子在疫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直接问家里有没有私家车、平日里怎么出行。尤其是收集家长职务信息,还存在权力寻租的隐患。
总的来说,学校收集家长职务等敏感信息,积极的作用不大,消极的作用不少。如果能从教育部门的层面统一取消相关信息的收集,算是一件关切学生家长需求、让学校更专注于教学本身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