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水产类传统名菜。俗名&34;,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
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的贵池、铜陵、大通等地鱼贩每年入冬时将长江名贵水产--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当时有&34;之称),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用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后,非但无臭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续下来,至今盛誉不衰。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鱼。而是用新鲜的徽州自产桃花鳜(每年桃花盛开、春讯发水之时,此鱼长得最为肥嫩,故名)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故称&34;。
臭鳜鱼又称臭桂鱼、桶鱼,腌鲜鱼,是徽菜著名代表之一,将新鲜的鳜鱼用食盐放在木桶中腌制,鱼肚皮朝上,保持在室温25度左右,并用河卵石压住,历时一周左右,鳜鱼本身逐渐发出淡淡的臭味,锅中加入少许食用油煎至两面金黄,配以辅菜即可食用,尤其是在冬季,点一块固体酒精,用锅仔盛装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臭鳜鱼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它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话说在明清时期,徽商纷纷外出做生意,而且个个都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等到过节回家时,商人们想把江边的鳜鱼也带回家乡给亲人们品尝,但由于路途遥远,为了防止变质,聪明的徽商将鳜鱼两面涂上盐巴,放在木桶中运输。谁知当他们抵达徽州之后,鱼已经发出了怪味,然而又舍不得丢掉,于是就把鱼冲洗干净,烹熟之后品尝,起片状的鳜鱼竟然很美味。之后大家都来仿照这样的做法食用“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香的臭鳜鱼在徽州一代很快传播开来,并在相传中不断改进提高,成了一道“臭”名远扬的徽州名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