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烹饪食物的人,被称作美食家;而喜欢品尝各类美食的人,往往被叫作“吃货”。
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他都可以将就,但唯独这份口腹之欲,是无论身份贵贱、不管贫穷富有,人人都在努力追求的一份满足感。
就连那些致力于追求精神富足的文人雅士们,也不免会被人间的烟火气所吸引,成为一个个“资深吃货”。
《人生苦短,再来一碗》中收录了20世纪20位文化大家的美食散文集。在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汪曾祺的咸鸭蛋、梁实秋的酸梅汤、张恨水的烤肉、周作人的苦茶、苏青的红烧鳗、朱自清的白水豆腐……
这些文坛大家们不仅在学问上精益求精,对美食的态度更是一丝不苟。为了一份食物,他们有些会跑遍各地饭馆,只为对比各地特色,找到最喜欢的口味;还有些干脆直接搜集各家菜谱自己下厨,集各家之所长,探索出自己独爱的风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能发现各地美食特色,学会许多正宗秘制菜谱,还能了解到文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体味美食带给他们的独特情怀。
01 佳肴小吃,精致品味
唐鲁孙被誉为是“华人谈吃第一人”。他是光绪帝珍妃的堂侄孙,自幼出入紫禁城,品遍宫廷美食,自号“馋人”,也凭着这个爱好,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美食家。
就拿最常见的馄饨来说,能入他眼的,必定是那种用鸡蛋白揉出爽且脆的混沌皮、肌质脍腻且筋络剔得干干净净的肉馅儿、用两鸡一鸭吊出来的上等汤料。
而烧肘子这道大众菜,满洲也有其古老的独特做法:把整瓶糊米酒和松花江的白鱼干垫底,等肘子炖到稀烂,酒香和鱼香就都被吸入肘子中,而肘子的肥油却被鱼干吸走。这样做出来的肘子肥而不腻,且蕴有鱼香。
同样对美食要求严格的还有末代皇叔——逊清贝勒载涛,他在酒楼吃饭时发现厨师的火候不足,没有炒出“爆双脆”的精髓,于是亲自到后厨指导大厨炒菜,让他们把鸭肫与鸭肚分开爆炒,各自过油,才把两种需不同火候的食材烹制到最佳状态。
还有正定特有的热切丸子,西安的羊肉泡馍,据说其香味曾把在庚子之乱中出逃的慈禧都引得停撵品尝。
各色美食对于唐鲁孙等人而言,也许不仅是从小养成的高标准,更是一份刻在骨子里的高贵与品位。
02 饮酒品茶,微醺怡情
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的丰子恺不喜白酒,好饮黄酒。他的原因也很简单:白酒易醉,而黄酒不易醉。
他认为吃酒是为了兴味与享乐:与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吃三杯酒,敞开心扉,促膝谈心,真挚而惬意。
而如果喝得太多,饮得过快,就容易吃醉。醉了,就易失去理智,胡言乱语,甚至相互唾骂打斗。
因此,喝酒决不应太快或者图醉,《菜根谭》中“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酒不能解忧,只是令人在短暂的兴奋中暂时忘记烦恼。可酒醒之后,烦恼依旧,甚至还要忍受宿醉的痛苦。历史上印第安人的衰灭,荒腆于酒占了不少的原因。
相比之下,饮茶带来的感官刺激要比喝酒温和得多。
茶道的精髓是静心,暂时纷从乱尘世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眼前那份自然的清香。也可以称作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在散文家、中国民俗学开拓者周作人先生的笔下,两三友人共聚在瓦屋纸窗下,品着用素雅陶瓷茶具盛满的清泉绿茶,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抵得上十年的尘梦。
生活在这凡世间,追名逐利很难避免,但至少要给心灵深处留下一方净土。在职场、商场奋战拼杀之余,也要给自己留下片刻的悠闲与游离,方可体验到生活的妙趣。
由梁实秋、汪曾祺、周作人、朱自清等20位文化大家的饮食心得汇集成的美食散文集《人生苦短,再来一碗》,带我们走进文人墨客们高光背后的质朴生活。
他们也同普通人一样,为了寻找正宗的味道而寻遍大小餐馆,为了一份极致的美味而多次下厨改进,为了一种食材的不同做法而吃过大江南北。
在他们的散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各地的饮食特色、各类佳肴的正宗烹饪方法、各种饮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这本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散文集,融合了岁月更迭下我们一直不曾辜负的美食信仰。在四季里品味三餐,于时光下煎茶煮酒。“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