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的我,回忆起模糊的小时候......
每逢年前,奶奶总是买江米面和红豆,包豆包和豆沙包,这似乎已经同买新衣、贴春联一样,成为一种年前的必备仪式......
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昔日在东北老家炕上玩耍,看着奶奶站在地下包豆包的情形也只剩下回味。每当看见豆包,都会想到儿时的时光,感叹时间的流逝!
长大的我们很少自己包豆包,但过年能吃到家里人亲手包的豆包,才认定这才是真正的过年!如今的东北,自己包豆包的很少了,基本都是老一辈们还在坚持。从买米、磨面到现在的直接买现成的面,从买豆、煮豆子、拌糖到如今的直接买好现成的豆沙,每一道曾经看起来很繁琐的程序现如今都在简化,似乎只剩下亲自包了,从包豆包中貌似也能看出时间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仪式感的缺失,还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带给我们的改变,那些种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无论怎样变化,总是有一种感觉在,就是无论自己多大或者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小时候家的味道总不会忘记,也许,儿时的记忆,真的会使我们跨越年龄和阅历的鸿沟,无论在哪里相遇,只要曾经有过相同的经历和对同一习俗的回忆,都会使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所谓的“他乡遇故知”吧!也许,只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才能最了解我们的心底深处!不知为何,一谈到豆包会有如此诸多感慨,还是接着说豆包吧,谁让我们都是吃货呢!
其实,小时候家乡的豆包,是黄米做的,圆形的外表底下还会贴一张苏子叶,苏子叶、黄米和红豆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才更纯正,吃的时候通常会沾棉白糖,有的人甚至连同苏子叶一起吃掉,一定会有人问什么是苏子叶,弄熟还能吃么?答案是真能吃!苏子叶就是我们烧烤卷肉的必备品,没想到也会包豆包吧!
苏子叶
可惜小时候没有照相机,多少记忆只能保存在脑海中,至今仍能想起奶奶蒸完豆包,掀起大锅盖的一刻,热气腾腾的带着年味的黄米面豆包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可惜如今大多人都认为黄米面豆包是穷人的象征,吃豆包大都是白色江米面的,可能真的是穷怕了,殊不知,在一些人心里,这才是真正的年!保留着回忆,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对生命的敬畏!记得一次在火车上,和家人一起吃着家乡独有的烧饼,碰见一个同是对家乡烧饼记忆深刻的老乡,便分给了一个,一起吃着烧饼,唠着嗑,也是为漫长旅程增添了一丝欢乐,真心希望不管生活和岁月对我们做了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善良的温暖,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好像又扯远了~
好不容易找到的图~
接着说豆包,东北的豆包,由于底下包着苏子叶,蒸熟后苏子叶的根通常在外面支棱着,因此被称为“苏耗子”。“苏耗子”虽然“吃时粘牙,吃后烧心”是必备,但老一辈人就喜欢这口,吃的时候就点咸菜嘎达(雪里红),在来点酸菜炖粉条汤,在那个时代,这种搭配对于东北人来说已经是大餐了!现在吃豆包,对于爷奶奶爸爸妈妈辈的人来说,吃的更多是回忆吧!
如今的东北,过年包豆包吃豆包的人家似乎在逐渐变少,吃带有苏子叶的黄米面豆包的人家也在减少,可能小孩对这种味道不适应吧,吃豆包的多数也是吃白色江米面的不带苏子叶的豆包,绵白糖仍是必备,味道似乎也更好了。还有吃豆沙包,用白面而不是江米面的,里面是红豆沙,不粘还甜,有的还做成小孩子喜欢的各种动物形状,里面的馅也是多种多样,营养更加丰富。感谢岁月的变迁,让我们吃的更好更多样,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可能吃的更多的是情怀,带着回忆和追溯,在鼠年即将来临之际,愿更多的人品尝带着几代人记忆的东北“苏耗子”,并发现其中的美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