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相当于中医里的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
根据体内风、寒、湿邪比重的不同,痹症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其中风邪偏重者为行痹,寒邪偏重者为痛痹,湿邪偏重者为着痹。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故风邪治病具有病位不固定的的特点,故风寒湿三邪杂至而引起的痹症,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即是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寒性凝滞,即寒邪伤人,易致所伤部位之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所以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身体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表现,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着痹”或“湿痹”。
痹症的治疗以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主穴是阿是穴和局部经穴。
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寒痹)配肾俞、腰阳关;着痹(湿痹)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配大椎、曲池。寒痹、湿痹可以加灸法,大椎、曲池也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还可以加拔罐。
膈俞、血海能活血祛风,乃遵“治风先治血,血腥风自灭”之义;
肾俞、腰阳关能够温肾阳,遵“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一,振奋阳气以祛寒邪;
阴陵泉、足三里能健脾祛湿,大椎、曲池能邪热疏风、消肿止痛。
大椎、膈俞、肾俞、腰阳关均位于颈、背部,大椎在低头时颈后最高凸的骨头下找,膈俞、肾俞、腰阳关分别是第七胸椎、第二腰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2cm)。
在找这几个穴位的时候,我们不妨借助一下人体自身的骨性标志来快速的定位,我们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的就是第七胸椎棘突或棘突下,两侧髂脊最高点连线对应第二腰椎棘突或棘突下,确定这两个位置后,膈俞、肾俞、腰阳关就很好找啦。
血海位于膝盖附近,在股前区,股内侧肌隆起的地方;曲池在手肘,曲肘90°,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预防痹症
痹症的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在寒冷地区或在气温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承热冷浴。内衣汗湿及时更换,垫子、褥子应勤洗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