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叶酸虽然稳定容易保存,问世以来确实帮助预防神经管畸形,大大降低了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将神经管缺陷拉出出生缺陷首位。然而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临床应用层面,合成叶酸的时代和技术已经落后,它只是天然叶酸的替代品,还有无法避免的隐患。人类的叶酸研发之路仍然在继续。
与合成叶酸相比,活性叶酸的进化之路显得更加艰难。一堆扣着活性叶酸帽子的非稳定结晶体徘徊在活性叶酸的门外,没有掌握结晶钙盐的关键技术,就拿不到真正活性叶酸的入场券。
1965年,消旋体的活性叶酸开始崭露头角并商业生产。
消旋体虽然一脚跨入活性叶酸的行列,不依赖体内转化系统,然而结构不稳定,部分是活性部分没有活性,只有一半被人体吸收利用。
1994年开始,无定型的左旋钙盐、镁盐、氨基葡萄糖盐技术层不出穷,他们可以完全为人体吸收,然而由于生物利用度差,他们在体内仿佛在玩过山车,动荡、不稳定,很容易降解产生有害杂质。而杂质就意味着不够安全。
到了2000年,结晶钙盐被制造,一经问世就被运用到营养保健品。与无定型的各种盐相比,结晶钙盐稳定、效价高,那么它就是活性叶酸的最高科技,叶酸的研发之路就此达到终点站了吗?
活性叶酸的故事,下期接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