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手工苕粉制作现场。刘学懿摄
1月9日一大早,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兴莲村手工苕粉加工厂就热闹起来。露天灶台上的大铁锅沸水翻滚,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粉条从热锅中被捞出,均匀地凉晒在竹竿上,10多个村民围着灶台忙而有序,生产作坊粉香四溢。
眼下,打古镇手工制作苕粉进入高峰期,苕粉加工厂和家庭作坊抢抓晴好天气制作苕粉出售。这里的手工苕粉不仅畅销泸州周边市场,还远销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城市,成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舌尖上美味,手工苕粉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技艺代代相传 手作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到冬天,附近几个村里50%以上的农户都在制作苕粉,忙不过来。”兴莲村村民王宽杰从事苕粉近40年,不仅是村里的苕粉生产大户,还是苕生产的掌勺人。据王宽杰介绍,他不到20岁就跟着祖辈学做苕粉,苕粉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多少代他也记不清楚了。
“制作苕粉全靠手上功夫,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王宽杰说,生产优质的手工苕粉要经过粉碎、过滤、淀粉打芡、揉面、打面入锅、撕晒等十二道工序。在别人眼里,制作苕粉是个力气活,王宽杰说:“其实制作苕粉技术含量很高,其中打芡环节尤其重要。如果没掌握好火候,芡打老了,粉条颜色偏黑没光泽;如果芡打嫩了,粉条不经煮,会断节。”因此,当地也把这种用手上功夫和特有技艺生产的苕粉,叫作“手功苕粉”。目前,打古手功苕粉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12年起,苕粉批发价也从此前的10—12元/公斤卖到40元/公斤。”兴莲村党支部书记魏青云说,村里近400户村民都在从事苕粉加工,多的上万公斤,少的也有两三百公斤,今年全村苕粉产量预计在20万公斤,按每公斤30元计算,仅苕粉产业,村民可增收近500多万元。由于打古手工苕粉始终保持着传统做法和原生态取材,粉条粗细均匀、色泽晶莹剔透、耐煮爽口、方便储存,是农村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
壮大特色产业 小苕粉扛起富民增收大梁
“这是今年最后生产的一批苕粉,前段时间生产两批苕粉已经卖得差不多了。”走进纳溪区打古镇兴莲村9组苕粉生产大户卢成金家,仿佛走进了银色世界,一排排晶莹剔透的粉条在冬日暖阳下特别耀眼。眼下,卢成金夫妇成了大忙人,不但要准备苕粉制作原材料,还要接收订单、装箱打包、运货出售。
今年50岁的卢成金前几年一直在外务工,看到家乡的手工苕粉走俏市场,就返乡和妻子一起把附近村民的摞荒地全部种上出粉率高的板栗苕。“尽管遭遇高温天气,2022年还是收获了2万多公斤红苕,能制作苕粉2000公斤,可收入6万余元。”卢成金说,今年红苕地套种玉米收了4000多公斤,苕藤、苕糟又喂养了9头肥猪,再加上农闲务工的收入,一年忙下来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
小苕粉蕴藏大商机,小产业振兴大乡村。为保护手功苕粉传统工艺,做优做强苕粉产业,打古镇把手功苕粉作为“一村一品”和绿色旅游食品来打造,引进企业建立示范性生产基地,组织种植大户成立苕粉专业合作社,注册“普照山”苕粉商标;同时,通过引导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指导种植户改良品种和提高生产技术,以保底价收购苕粉等措施,解除村民生产和销售后顾之忧,让手工苕粉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
“目前全镇从事苕粉生产的村民有1500多户,主要分布在松林、兴莲、杜家等村,苕粉产量100多万公斤,产值近2000万元。”打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廷伟说,手工苕粉不仅传承了千年技艺,还发展壮大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朱虹、赵康明、邓建刚)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