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面条多,馍更是丰富多彩。蒸烤烙煎,做法多样;煮炒烩汆,吃法不同。在陕西馍是餐桌上的主食、馍是远行的干粮、馍是生命轮回的伴侣、馍是乡间民俗中的礼尚往来。
一、西安的羊肉泡馍
陕西风味美馔,以“中华名小吃”牛羊肉泡馍为“总代表”。掰馍。这是食客与做羊肉泡馍师傅不见面的无言交流。师傅可根据食客掰馍的份量、大小等,基本能判断出羊肉泡馍的吃法。
掰馍的基本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掰”。将馍拿起从中间平均掰开一分为二,然后二分为四。第二步“撕”。分别把刚掰成四分之一的馍,再从中间对半劈成两片。第三步“掐”。掐成黄豆粒般大小,不能成块也不能成末。第四步“搓”。将掐成黄豆粒般大小的馍,用食指和大拇指再搓一下。第五步“抖”。将碗反复抖一抖,以防大块馍粒遗落在碗里,或者对较大一点的馍粒再加工。
煮馍。一般羊肉泡馍的吃法有四种:第一种“干泡”。把馍在汤锅里反复煮制,直到汤汁收干,全部渗入馍内,最后出锅前加入明油即可。第二种“水围城”。宽汤大煮,中间是馍和肉,馍的周围是汤,俗称水围城。第三种“口汤”。通俗讲就是吃完泡馍后碗里只剩下一口汤,在煮馍时,把好火候,煮的恰到好处。其特点是,汤汁一口,馍光滑筋绵,回味无穷。第四种“单走”。其吃法是汤馍分食,泡而不煮,里面配有牛羊肉、粉丝、蒜苗、香菜等。而食用的馍是发面烧饼,这种吃法清鲜爽口,鲜香扑鼻。
吃泡馍。吃的时候千万不能拿筷子在里面胡乱搅拌,汤面上有油,把汤的香气和鲜气都包裹在里面,这一搅,免不了就把汤搅泻了。汤一泻,那味道可就全走了。一般就是沿着中间馍的边,沿圈刨着吃,一点一点地蚕食。
二、凤翔县王鲸霖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是宝鸡市凤翔县著名的早餐美食。尤以凤翔县城北王鲸霖豆花泡馍较为出名。2011年豆花泡馍的制作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西府唯一能打败陕西代表性美食羊肉泡馍的非凤翔豆花泡馍莫属,凤翔人的一天从一碗豆花泡馍开始。
豆花泡馍是凤翔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其馍采用的“锅盔”,对火候、口感要求严格,色金黄,外脆内韧,嚼之劲道麦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叶;豆花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法做成,鲜嫩爽滑,煮而不散。
当年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在品尝了雍城豆花泡馍后,身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对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的百姓日常饮食连呼惊奇:金玉琼浆难舍口。“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豆花泡馍色香味俱佳:坚硬的锅盔与柔嫩豆花的完美结合;奶白色豆浆与鲜红色辣椒的完美融合;麦香与豆香的相互交融,他本身就是厨艺中的至尚境界。所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不仅极大满足味蕾,而且是极大的视觉盛宴。
三、千阳县王前科大肉泡馍
千阳县人的一天从一碗大肉泡馍开始。千阳县王前科大肉泡馍,经过几代人四十多年的用心改良,成就了千阳的一道美食。
不同部位的猪肉经由卤制,分门别类,任由顾客们选择。所卤的肉经过五六个小时卤煮,使味料与肉自然融沁,出卤汤后,软糯的大肉更加馨香,这些肉通常卤到九成熟,以便等待后续制作中的泖。加上豆腐、粉条、木耳、白萝卜等配菜,将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的肉料切片,与切成块的饼子一起,再覆以高汤热碗,再用肉汤反复冲泖四五遍,然后满满沁入热汤,撒上葱花和香菜,角色丰富的大肉泡于是成形。
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泡就端上来了。只见馍肉堆砌,肉汤萦绕,粉条挽花,白豆腐、绿葱花、红辣酱点缀其上,赏心悦目。喝一口老汤,肠内热乎乎;嚼一口肥瘦肉,唇齿留醇香;吃一口馍馍,筋道回味长;吸一口粉条,如丝瀑入心潭,分外舒爽。大肉泡馍尤是神来之食,吃的豪爽泼辣,吃的简单豁达,吃的酣畅淋漓……。咥碗大肉泡解嘎馋,嘹咋咧!
四、咸阳乔娟葫芦头泡馍
香味四溢的葫芦头泡馍和传统秦腔,是乔娟和很多老陕,永远无法割舍的童年情结。过去的年月,乔娟的祖辈为了维持生计,在经营秦腔剧团之余开了一家泡馍店。经年日久,有了如今的模样。在乔娟心里,秦腔和葫芦头同等重要,而她也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葫芦头,即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其熟后收缩状似葫芦头,故名。葫芦头泡馍即以此段肥肠与掰碎的饦饦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滚沸的肉汤泡(浇泡)制成。
咸阳乔娟葫芦头泡馍,馍块绵筋,汤鲜肉嫩,滋味浓香,食时佐糖蒜。
五、三原县王林白封肉夹馍
据说咸阳市三原县东里堡白封肉夹馍来自于清朝末年,爱新觉罗.载漪因支持义和团而被八国联军指为首犯追索缉拿,逃逸隐居在三原县东里堡刘家“三省堂”长达余年,其随带的宫廷御厨与刘府厨师投缘,逐取关中黑猪五花肉相互切磋厨艺、配料研制,以文武火候焖煮,从而创制出了美味无比的“白封肉”,其特点是色白如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味长、入口即化。后授徒传艺,使“白封肉”传承一百多年至今,成为三原地区的传统名菜。
当地人通常是将凉“白封肉”夹入切成三角形的锅盔之中,热馍夹凉肉,吃到嘴里凉肉就自动化了,佐以葱白食之,则更加美味。不仅许多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品尝后赞不绝口,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青睐和喜爱。
三原县东里堡村人王林于1982年6月创办“东里食堂”。
1942年7月出生在东里堡村的王林,1962年入伍被分到了炊事班,1复员回乡后在自己的住家创办“东里食堂”。“东里食堂”一经创办,便成为东里堡的代表性地标,一度成为东里堡乃至三原县的名所,平民百姓、文人墨客等皆纷纷前来,只为一品佳味。
六、陕西人武云鹏肉夹馍店开到了西班牙首都
一万公里之外的马德里,肉夹馍作为“三秦套餐”的重要成员,已成为受欢迎的中式塔帕斯(西班牙风味小吃)。
武云鹏对腊汁肉的做法比较考究,先将猪硬肋肉带骨带皮按猪身横着切成条,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干水分。把原腊汁汤倒入卤锅内,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将肉皮朝上,一条条整齐地排放在卤锅里。加入料酒、酱油、精盐、大葱、姜块及调料袋(内装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草果、小茴香、玉果、砂仁、荜拨、良姜),扎紧袋口。上面压铁箅子,使肉全部浸于腊汁汤里。用旺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焖煮。在煮的过程中,要不断撇去浮沫,煮约两小时后,放入冰糖,把肉翻过,继续用小火焖约两小时,捞出,拆去骨头,皮向上放在瓷盘中。吃时切成1厘米厚的片夹入新烙制的热白吉馍中即成。
武云鹏腊汁肉夹馍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人称:“肥肉吃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留香久不散。”
七、武功县雪世攀锅盔
武功锅盔,可以算作是陕西的锅盔之王。武功锅盔尤以雪世攀家的出名,也几乎超越人们对锅盔的常规理解,上升到一种概念化的高度,但是,就是这样的尺寸超大,厚度惊人,重量离谱的锅盔,又的确是武功人因循传统的方法,真材实料,烙制出来的。
武功锅盔,每个重约15斤,属于发面锅盔,制作时,要事先称好面粉,按比例放好面酵头、盐,如果要制作五香锅盔,则还要放上香料,配好的面粉就可以放到和面机中去加工了。但最后要把面团加工成锅盔,则还得依靠人工。
杠子压好后已经成形的锅盔,还不能立即上锅,需要放在锅台边这样的地方去发酵。
武功锅盔早先的烙制是用麦草作为燃料,把硕大的锅盔“炕”熟的,但在今天的锅盔加工中,雪世攀家的作坊对灶台做了改进,炉膛里烧的是炭火,虽然火势很旺,但这五个一组的大铁锅却是循环着依次受热,保证了烙锅盔必须的热量,也减小了单个锅受火的时间,不至于锅盔烙焦烙糊。
上锅的锅盔要烙上两个多小时,每隔一段时间,雪师傅要把这厚重的锅盔翻上一翻,而两翻之后,在锅里看到的锅盔,就已经非常让人震撼了,等到出锅上架,武功锅盔的威武,已经可以说出神入化了。
八、咸阳周宝平锅盔牙子
锅盔牙子又叫“月牙饼”,因饼被咬一口后形似月牙而得名。锅盔牙子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传至唐朝时工艺日臻完善,因其做工精细,口感纯美,在明朝中期以前风行一时,享誉朝野。民国时期,以周、苏、黄、王四家锅盔牙子经营商铺最为有名。
锅盔牙子选用上等小麦面粉,将腊汁油、鸡蛋按一定比例,再用开水化碱将面粉均匀烫开,趁热和成面团。“醒面”30分钟后再反复揉搓至光滑、均匀。
与肉夹馍不同的是,制作锅盔牙子的面团是不经发酵的。将醒好的面团反复揉搓成条,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再将“面剂子”擀成长约20公分、宽约十公分的椭圆形面饼。这些面饼要先在特制的铁板上烙至半熟,然后一分为二,放入铁板下的火炉中,烤至金黄熟透,微微鼓出。最后用刀划开,将卤制好的五香腊汁肉剁碎夹入其中。
一般的肉夹馍是热馍夹热肉,锅盔牙子则不同,讲究的是热馍夹凉肉,用馍的热气把肉里油化开,吃起来馍脆肉香,别有一番风味。
咸阳锅盔牙子制作技艺已于2013年1月列入咸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