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套中心社区梅湾村村民潘中余,治病欠下一大笔外债,生活陷入困境。中心社区和村干部及时引导、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安排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同时,介绍他的儿子儿媳参加技能培训,推荐到镇江企业就业,现在一家人生活明显改善。 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响水县聚焦脱贫攻坚,走向深处,访在真处,干在实处,组织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镇区农户找准产业发展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把脱贫攻坚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大批低收入户进一步加快脱贫增收步伐。 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通过鼓励发展西兰花、大葱、浅水藕、设施农业以及生猪等特色产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
目前,已实施产业带动类到户项目397个涉及1296低收入人口;实施自主经营类项目2022个,涉及6020人。南河镇低收入农民罗会兵租赁镇现代农业基地17个大棚种植一茬西瓜在受灾的情况下还赚了近3万元。现在种植的20亩西兰花长势喜人,并由盐城万洋公司保底价收购,收益至少6万元,年内脱贫不成问题。 在村居设立“公益扶贫就业车间”、镇区中小企业园设立“企业扶贫就业车间”、镇区农业生产基地设立“产业扶贫就业车间”,优先安排贫困人员长期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脱贫致富。目前,已落实就业类到户项目3130个涉及10512低收入人口。
在这边打工一天工资100多元,还能方便照顾家庭,农忙的时候还帮上忙,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 在中山河沿线的黄圩、运河、张集、六套等9个镇区实施5.8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项目已进场施工,将于11月中旬 建成。该项目建成后将带动1000户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稳定增收。
老舍中心社区光伏扶贫项目每年96万元的收益分红到无劳动能力的210个低收入户,惠及600多低收入人口。“每年能分到近2000元”,老舍中心社区低收入户手里拿着刚领到的收益分红激动不已。 将党支部建在产业发展第一线,把党旗插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建立90多个产业型党组织,通过“产业+支部+低收入户”、“合作社+支部+低收入户”等多样化组建模式,精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大力培树“书记+”带民致富新标杆,充分发挥村居干部带头富、带民富“双带”作用,出台完善《村居干部考核激励办法》,鼓励村支部书记带头领办或引进带民致富项目,项目越多,报酬越多,去年有36名村支书被认定为“项目书记”。南河镇兴南村党总支书记刘步友领办润农蔬菜合作社,发展100名低收入群众成为社员,流400亩地种植西瓜、西兰花,是全县项目书记的榜样。 在全市率先开展“栽幸福树、走致富路”活动,所有党员干部每人为低收入户送栽果树10棵以上,既美化了环境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结合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县取缔所有生猪散养户,集中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场,猪场作为资产量化到经济薄弱村,租金的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来源,同时优先雇用低收入户进场务工,实现低收入户增收入、经济薄弱村增积累。 县四套班子成员负责指导联系镇区脱贫攻坚工作,与镇区捆绑考核。各镇区、各部门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实行“一票否决”。村居干部报酬与脱贫攻坚成效直接挂钩。实行“双向承诺”:党员干部向低收入户承诺,出项目、出技术、出资金,包致富;低收入户向党员干部承诺,出人工、出劳力、出汗水,包跟着脱贫;所有帮扶人员的帮扶情况在低收入户所在村、帮扶责任人单位同步公示,完不成年度帮扶任务的,年终评定为不称职,以动真碰硬的考核倒逼精准扶贫责任落实。
为增强扶贫开发的“靶向性”,全县党员干部通过“零距离”走访,全面准确地掌握低收入家庭人口、住房、就业、健康、承包地、致贫原因、突出难题等情况,如实填写帮扶手册,帮助低收入户建立脱贫“明细账”,并定期不定期了解其脱贫进程。 在大走访活动中,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人和县委14支帮扶工作队队长还与挂钩帮扶的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围绕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破解制约村居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瓶颈,落实相关帮扶资金,促进低收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脱贫。
向低收入户讲清扶贫政策,帮助其提振脱贫信心,成为响水县党员干部大走访的重要一环。他们认真讲解国家、省、市、县关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政策,帮助低收入群众驱除“心理阴霾”,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大走访中,共解答各类政策咨询1.69万人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7万多份。 响水全县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实意访、俯下身子帮,共谋富民之策,回应低收入群众关切,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低收入群众从大走访活动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