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全蚀病又被称为小麦的立枯病和黑脚病。它主要是发生在小麦的根部,然后逐步侵染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从而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小麦发生全蚀病之后,在小麦的苗期病株跟其他正常植株相比,植株相对比较矮小,在小麦植株的下部有很多的黄叶,发生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正片的小麦枯死。发病的植株,在小麦的返青期出现生长迟缓,分蘖很少的现象。
小麦的全蚀病病菌主要在*壤中寄居,这种病菌可以在病残体或者混有病残体的粪肥上存活,对后茬的小麦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小麦返青期的时候,病菌随着温度的升高,慢慢的加快生长速度,一直扩展到分蘖节,茎基部受到危害之后,开始陆续的死亡。如果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发病的植株就会加快死亡的速度。
一般温度在20度左右的时候,小麦的全蚀病比较容易发生,*壤的结构对全蚀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壤疏松,*壤肥力比较低的碱性*壤是全蚀病高发的一个条件,*壤湿度大容易发病,小麦播种过早也容易发生小麦的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防治措施
防治全蚀病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是小麦拌种或者浸种,在小麦播种前,可以使用戊唑醇针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在翻地施肥的时候,适当的增施有机肥可以减少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如果小麦已经发生全蚀病,可以使用三唑类的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在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磷酸二氢钾和有机硅,有机硅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