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 1-3 岁这个阶段最大的育儿痛点是啥?“说话”绝对排得上名!
每天后台都有爸妈来问,哎~自家娃怎么还没蹦词、蹦句子呢?
确实,宝宝能像个“小人儿”一样交流,那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惊喜感,太值得期待了。
热乎乎的新栏目【我爱问糕妈】,今天就找了 3 个妈妈的留言,来聊聊孩子说话这事儿!
糕妈说:
@mimi 的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去翻资料查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没关系!
亲戚老人口中的“断母乳孩子就会说话”,我仔细想了想,想表达的那层可能是,“孩子能自己吃饭,说话自然就快。”
说话能力和喂母乳到几岁不是正相关,但和娃的咀嚼能力发展确实紧密关联。
不管是喝母乳还是喝奶粉、牛奶,都要重视宝宝的辅食是不是吃够了?吃粗了?咀嚼能力锻炼到什么程度了。
简单理解是这样:
说话需要考验舌头、嘴唇、脸颊等部位肌肉的“协同”,“咀嚼”就是锻炼的好时机。
尤其是添加辅食后,当辅食质地从液态变成固态,对应到不同的质地,就需要不同的口腔运动技能。这本身是一个进阶。
7~9个月到了锻炼咀嚼能力的关键时期,肉末、菜末、磨牙饼干都可以在这时候上场了;
等到10~12月,块状食物可以“进军”,锻炼宝宝控制舌头的能力。
给孩子多吃一些泥状和块状的食物,也有助于咀嚼。
另外,我们也建议,给孩子吃的食物在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粗放和“野”一些,不要过度精细。这些都会为语言发育打好基础。
说完了干货部分,mimi 的问题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点:“孩子听得懂却不愿意表达”是怎么回事?
我们结合下一个妈妈的问题一起来说。
糕妈说:
这个问题非常常见。孩子明明听得懂,为什么不肯说呢?
先自查一下,家里大人是不是太勤快,太善解人意了?
比如宝宝想要喝水,眼睛刚刚瞄向水杯,大人就赶紧递给宝宝。
宝宝有啥需求,用手指指,或者嘟囔一句“那个那个”,大人就心领神会,马上满足娃了。
你想啊,身边要是有这么一个能手,谁还愿意开口说话?这不是在帮娃忙,反而在拖后腿了。
再一个点,我们说和孩子沟通,问问题是个好方式。但你知道吗,问问题也是个技术活儿!总是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孩子点个头就完事儿啦。
咱们提的问题得让孩子有兴趣接,这就需要大人多开脑洞啦!
我们家哥哥小的时候,我就经常用读绘本的故事来引导他有意识地回答问题。
比如《和爸爸一起去海边》这本书(基本上没有孩子不喜欢大海和沙滩吧),所以好奇心和兴趣点一下子就抓住了。
接下来对我的一些提问,像“宝宝看这是什么呀,小鱼去哪儿了……”孩子的参与度自然就高啦。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有趣,孩子会更愿意参与。
最后一个问题,是和发糕相关的,每次发一些相关的视频或推文,留言里就有种声音:
糕妈说:
其实要澄清一下,发糕在 15 个月以前,整体的语言进程是偏慢的!尤其和从小语言能力强的老大一对比更加了,我当时还写了一些文章,说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
恰好那段时间,哥哥也处在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特殊阶段,我和糕爸就会选择把精力放在老大身上多一点,对发糕的关注没有那么高了。
但从他 15 个月开始,发发这个“后进生”,确实有了一些改变,最关键的原因是他的“输入”变多了。
尤其是读绘本,一来是频次的保证;二来是也慢慢从一些认识物体的书,到有简单剧情的。
我们常常根据绘本的剧情提出一些问题“小兔子去哪里了?”用问题做“钩子”,孩子就愿意回答。
日常交流上,也有意识地多输入一些高质量词语。
比如在名词上加上形容词,从衣服,变成“好漂亮的衣服”;
加入代词,从勺子,变成“我的勺子”;
还有一些方位词,从奶瓶,到“奶瓶在这里”。
这个办法,每个家庭都可以用。日常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都可以多和宝宝聊两句。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词,对他的表达兴趣都有大大的好处。
讲完了这些,我最后还想说,大部分的家长,不要太怀疑自己和孩子,也不要太着急。
因为有大量临床科研得出的数据表示:
对一岁多还不会说很多话的宝宝,别急着贴标签,这太正常啦!
当然,如果孩子大了,语言能力和同龄孩子相比明显落后,也需要及时介入。找到专业的生长发展科医生给孩子做个综合评估,绝不能自己帮孩子贴标签、下判断。
给大家整理了一份每个阶段的宝宝语言能力自评表,可以参考。(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孩子说话是一个慢慢输入的过程,不要拿自家娃去对比小区里最牛的崽——这没意义呀,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节奏!
正确看待说话这件事,它带给我们的是能和孩子交流的意义。
如果把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比作种子发芽,没人知道具体哪天才能冒出小芽,但悉心的养护,耐心的等待是必要的。
今天的评论区,也请你来分享自己家在用的经验,大家快聊起来吧。
如果你有其它养娃中遇到的困惑或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欢迎在留言区提问,说不定下期回答的就是你家的问题哦。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