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重要主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指馒头、包子、黄米团等面点的统称。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食品,饽饽的样式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做法也各异。春天吃豆面饽饽,原料为大黄米或小黄米,将米浸泡后磨成水面,蒸熟折成卷状,同时卷入豆面,亦称“豆面卷”,满语为“萨其马”。
夏季吃苏子叶饽饽,用黄米面蒸成糕,取出作饼,包以苏叶,内裹小豆,热食冷食均可,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秋冬季节则做粘糕饽饽,说道粘糕饽饽我要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粘豆包了:粘豆包又称黄米团,至今为止,东北的满族家庭每年冬季都要蒸上几大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粘豆包是将黄米或江米洗净泡到发酵,漂净以后磨成水面,用纱布吊包,滤净水分凉干。然后加水将面团调和均匀,拍成圆饼状,将小豆煮熟捣烂做馅,也可用豆沙,将豆馅包入粘面内,做成馒头状,放入笼屉蒸熟,讲究一点的人家每个粘豆包中还可以放一颗红枣,增加口味,宜凉食或热食蘸荤油、白糖为佳。粘豆包现在已经成为东北平常人家冬季必备的食品之一,老人尤其喜欢食用,我七十多岁的外婆只要有粘豆包,她就不喜欢吃其它主食了,而且胃口很好,每顿可吃六七个(每个一两左右),连我都自愧不如啊。
满族除面制的各种“饽饽”之外,主食还有小米、黄米、高粱米、玉米馇子作成的干饭、稀饭、水饭、水团子、八宝粥等。在盛夏满族人还喜欢吃酸汤子,俗称“馇子”,其制法用玉米发酵面团调成面片或面条,直接甩入汤锅而成。其制作方法:将玉米浸泡磨成水面用布滤去渣滓,细面入缸发酵至微酸,然后从手指上戴的漏斗形汤套中挤出长条。制作时锅内水必须滚开,若洗浑汤的可将各种汤料先放入锅中;若喜清汤,则需另备好佐料,将煮食面条捞出,锅中在放凉水,待面条凉后在拌佐料食之。食用时略带酸味,美味可口。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