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泉州闽南菜(泉州菜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09 11:04:18
导读

西行 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衣冠南渡,带来了北方的饮食文化。唐宋以来,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泉州菜系,刀工严谨,入趣菜中;汤菜居多,滋味清鲜;调味奇异,甘美芳香;烹调细腻,丰富多彩。这些特征在烹调技艺、汤品熬制

西行

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衣冠南渡,带来了北方的饮食文化。唐宋以来,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泉州菜系,刀工严谨,入趣菜中;汤菜居多,滋味清鲜;调味奇异,甘美芳香;烹调细腻,丰富多彩。这些特征在烹调技艺、汤品熬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南菜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闽南金三角”地带的菜肴,和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菜肴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闽南菜清鲜香脆,注重调汤估料,口味清淡,酸甜适宜,中西合璧,变化无穷,它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焖、煎、卤、火可、火工、淋、蒸等。

特色名菜

桂花蛤肉、红焖通心河鳗、东壁龙珠

清蒸笋江鲈鱼、油火局红鲟、橙汁加力鱼

风味小吃

肉棕、面线糊、深沪 鱼丸、扁食、石狮甜果

炸枣、田螺肉碗糕、土笋冻、芋丸、三合面

闽南土产

如浔浦蚝、笋江鲈鱼、新桥溪的沙蜊、浮桥溪的“喇毛”

金鸡桥溪的鳗生、延陵此瓜(丝瓜)、陈埭泥蛏

石湖红膏鲟、龙湖金边鳖、衙口花生、惠安地瓜

灵水菜脯、西滨美酒、永春糟菜、安溪茶叶、永春芦柑

菜系起源

泉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州至今已有1233年历史,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本土文化(也称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在这里融会,并发扬光大。中原文化是远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不安时期,北方汉人成批入闽避难。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衣冠南渡”,这时和随后入闽的汉人,共分为三大批,由上层到下层,形成了三次入闽高潮。多半集中居住在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晋江边海地区。

中原汉文化对泉南文化的开发、形成、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入闽的汉人既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古老的饮食文化,一些烹调技术至今保存,如“羹”类食品,北方用于称呼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而泉州的肉羹、虫豪仔羹、粉羹则保留了最古朴的烹调方法。

海丝文化起源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海丝之路的延续。特别是唐宋以来,随着泉州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经济贸易及多元文化交往日益繁荣。例如泉州厦门独有的“沙嗲”类食品,就是中外饮食文化交融的见证。京、广、苏、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术也相随传入。结合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逐步发展形成了闽南菜体系。闽南菜应该是多元文化结合的结晶,源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丝文化的重大影响而形成。闽南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油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本身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极大外,还不断通过引入输出烹饪技术,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风味特点

泉州地处山海之合,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负群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错佳品常年不绝。并且盛产稻米、蔗糖、蔬菜、水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石笋、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还有诸如“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蛏蚶蚌蛤两施舌,入馔甘鲜海味多”等诗句,都是古人对泉州富庶的高度赞美。

泉州又是沿海开发最早的城市,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明朝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这里起锚。从外洋引进了不少的“舶来品”,如咖喱、的椒、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调料,形成了一种以闽味为主体,又多渠道吸收“西味”的闽南菜风格。如今古城泉州的风味,除小吃仍旧保持古色古香的特色外,多数大菜,已随着改革的春风,改变了过去配料多多、鲜味浓浓的传统,更适应于现代人的口味。

文化特色

泉州先民充分利用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兼容中外饮食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形式朴实、口味清香、甘醇鲜美、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派,这与灿烂的泉南文化分不开,也和泉州人朴实宽容、热情好客的民俗文化分不开。

在历史上,泉州曾是世界各种宗教活动的圣地,现保留了十几种宗教遗迹,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隆庆府志》曰:“泉地风气温融,人素、质实…昔日号曰佛国,曰海滨邹鲁。”形成了独特泉州饮食民俗文化,包括年节、礼仪等食俗,泉俗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除筵席宴客外,多有风味小食礼仪食品,许多普通家庭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烹饪制作,可祭祀,可请客,可作家宴,也可馈赠亲友,如元宵节的元宵丸、春节的年糕、甜果、清明节的麦馅果、端午节的粽子、小孩“满月”的“满月丸”、寿龟、婚礼的“大花包”“礼饼”等。除年节、礼仪食俗外,还有日常一日三餐,泉州人的日常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自古以来泉州人即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摄食原则,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物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地瓜)、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点心主要是小吃,如“三合面”、“豆浆”、“花生奶”等,或亲友馈赠礼仪食品。还有独具特色的吃法,是把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食品直接与主食煮成咸饭、咸粥,如高丽菜饭、芥菜饭、红膏鲟饭、花生仁粥、蚝仔昭 、鸭仔粥、地瓜粥,既节省做菜、做饭的时间,又好吃又省时,这些都是闽南菜系独有的风格。

发展传承

泉州是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古代的港口城市,早在唐代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商港,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和友好往来,宋元时期更以“刺桐港”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亚力山大港”和“光明之城”,出现了“市井七州人,海涨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明朝郑和下西洋、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20世纪初又有不少泉州人下南洋打工,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使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汇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国外。

西行首席主编李欣荣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泉州闽南菜(泉州菜名)链接:http://www.esxun.cn/news/5668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