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平均高度普遍较低,与现代高层建筑完全无法相比。即使是明清时期最宏伟的建筑群,紫禁城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也只有26.92米高。包括平台高度在内,总长度为35.05米,相当于现代10层建筑的高度。
但像北京的鼓楼、太和殿这样高度的木结构建筑,在古代并不多见。一般来说,有钱人家的房子高度可以说在8-10米左右。毕竟木屋在防虫、防火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
古建筑的顶部并没有像现代建筑那样有明显的避雷装置,比如避雷针。即使它确实存在,现代人也可能稍后将其重新安置以保护文化古迹。那么古建筑一般如何防雷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赤尾闪电法
古人发现,建在空旷地方的房屋,特别是雷雨天,很容易被雷击中。在海拔较低或建筑密集的地方,被雷击的概率较低。
通过一些自然现象,他们发现有些物体本身具有绝缘性能。例如,干燥的木材或石头。
当然,古代并没有“绝缘体”的概念。人们只是无知地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不是被雷电震到的。
人们已经认识到,房屋建造中只要采用不穿过雷电的材料,就起到了防雷的作用。
古人《书《说卦传》云:“震,雷,龙,黑黄,符,大土,长子,厥草,苍竹,是huán)芦苇。马有它作为良好的歌唱者,它是野(zhù)腿,它是腿,它是(dì)颡(sǎng)。它也是一种反应。毕竟它是健康的而且是扇子(fán)新鲜。”
很多话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冲击”的特性表现在不同性质的物质上。在自然界中它表现为“雷”,在动物世界中它表现为“龙”。
我们都知道古人崇拜龙,自然而然地将雷和龙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眼中,龙的主要职责是控制风雨,保证来年风调雨顺。
因此,很多古代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都会配备“镇龙”之物,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避雷针。
所谓雷随龙,风随虎。镇压龙就意味着免受雷击。这次“屠龙”,是对古建筑屋顶的一次“亲吻”。相传大鬼是龙之子,又名“赤尾”。
唐《苏氏演义》说:“赤尾是海兽,汉武帝在白凉台遭遇灾难时,有尚书人说赤尾是水之精,可以防火,可以放在水里。”宫。”这个故事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白凉台着火了,一位巫师建议在上面放置赤韦以防止火灾。
古人一般将他无法解释的事情解释为“天意”。突如其来的火灾可能让汉武帝坐立不安,于是他雇了一个像巫师一样的人来解开他的疑虑。
而且,汉武帝本人晚年也注重追求长生不老。
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多为木结构,古人非常重视防火。但雷电无法人为控制,因此因雷电引发的火灾较多。
将池尾放置在殿堂上方,不仅可以防火,还可以起到防雷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赤尾一般置于屋顶的正脊与屋顶的竖脊的交汇处。它是整个建筑中最危险的地方,经常以大鱼的形象出现。历经千年,它依然矗立在许多古建筑的屋顶上。
事实上,发展至今,这种镇龙之物往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为了一种装饰品。
之所以能起到防雷的作用,是因为赤尾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金属漆。其内部有一根与地相连的金属棒。
当雷电击中房屋时,金属盖将雷电传导到赤尾,再通过金属条将雷电能量和电流传导到地面,达到防雷效果。
这种方法其实和现代避雷针的防雷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代的赤尾比现在的避雷针效果要差很多或者范围更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古代记载中看到,即使赤尾存在,建筑物仍然会被雷击。
②石屋的防雷方法
南北朝时期,南宋盛弘志所著《荆州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湖阳郡,为辽国春秋时期范仲城,崇穆畏雷。 ,所以他用文石作为台阶,避开了石室,依然存在。
大致来说,这就是居住在湖阳县的范仲是孙子。因为母亲怕打雷,他就用石头为母亲盖了一座防雷的房子,并用漂亮的石头做了台阶。当作者写这本书时,房子才在那里。
此书大概写于公元437年左右,范仲生活在西汉末年。盛弘志当时是一名官员。他利用空闲时间游览了荆州的风景,并根据各地的景点写下了《荆州记》。很可能,他的记录应该是正确的。
本段讨论的重点是范仲所建的避雷石室的建筑形式是什么?有人认为它是在山上凿成的一个较大的石室,也有人认为它是用大理石堆积在平地上制成的。
但无论如何,毫无疑问,古人知道石头可以避雷。因此,古代的许多房屋通常都是建在砖石地基上的。除了自身的隔热作用外,它们还可以防止土壤水分渗透到建筑物中,从而可以将整体电阻保持在较高水平。
③自然雷消除法
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们,如果外出遇到雷电,千万不要跑到大树那里避雨。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闪电通常选择击中地面上更突出的物体。
站在树下避雨的人们会暴露在雷暴带来的巨大水流中。不仅树被毁,人也受伤甚至死亡。
因此,古人的建筑物周围都有一些比房屋还高的树木。在这种情况下,雷暴期间闪电会击中树木而不是人的房屋。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果房子离树太近,雷电就会进入树内,很容易摧毁房子。所以一般来说,建房子的时候,都会考虑选择稍微远离树木的地方。
从古至今,这三种防雷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第一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比较常见,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种方法可能不是所有古人都能实现的。毕竟作为汉光武帝的祖父、南阳人刘秀,范仲缺钱实在是说不过去。只有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才有可能建造出具有防雷功能的石屋。
当今社会的防雷方法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事实上,避雷针最早的雏形已经是我国汉武帝时期的赤尾了。
要说避雷针是美国的专利,恐怕我们汉朝武帝也不会同意。
当然,从我国古代的一些相关记载来看,古代普遍采用被动防雷,这符合古人对雷电的理解。而且,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古人积累的宝贵经验。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