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鸡削筋面
削筋面的主要流行区域是宝鸡、凤翔及毗邻地区,地方特色十足。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大寿,爱女弄玉欲献父王长寿面,遂亲自下厨,但由于公主未曾入厨,便将面团削成筷箸状入锅煮之,献给父王。秦穆公入口尝之,只觉面条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遂命御厨照样做来供众大臣分享,赢得赞声一片。后此做法流传至民间,因其切削而成,口感筋道,故被称作"削筋面"而流传千年不衰。
2、岐山臊子面
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起源于商周,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臊子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
3、油泼面
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称汤饼;隋唐叫长命面,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称水滑面。油泼面最早在案板街,炭市街经营,西安很普遍。手工擀制又粗又宽面条,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面配料,撒厚厚的辣椒面,顿时满碗红光。
4、户县软面
陕西的口头禅里就有"金周子银户县"的说法,户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极好的自然风水产出的麦子,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精白而细腻,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户县软面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寸,不薄不厚,冒着热气,散着幽香。这香味散发着天然的麦香味,幽幽的、纯纯的、Cuan Cuan的、油油的、酸酸的、脆脆的、有点辣辣的,总之是一种面香、菜香、肉香、豆腐香、料香混合到一起的浓郁香味!
5、杨凌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杨凌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5厘米,长1.5-3米,厚2-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
6、户县摆汤面
摆汤面是陕西户县著名的面食小吃,获中华名小吃之誉称。摆汤面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其与一般面的吃法不同,一碗正宗的摆汤面必须要有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臊子肉丁等食材。一碗温汤细面条,吃时用筷子夹着细如丝线的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来回摆动,让面条充分沾上臊子汤,酸香适口的细面条吃到嘴里又光又绵。
7、礼泉烙面
礼泉烙面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第一面"之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被誉为"世界面食之鼻祖"。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8、浆水面
浆水面,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用时令青菜腌制出浆水,手擀细面,调入蒜辣子红油,令人口味大开,醒酒解晕,清酸爽口。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
9、菠菜面
菠菜面,陕西的一种汉族特色面食,是加入菠菜粉和面做成的挂面。菠菜面,不仅有菠菜的营养,也融合了石磨挂面的营养。石磨在低速运转的过程,不产生高温,保留了小麦原有的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是普通面粉的18倍,并且含有适量的麦麸和小麦胚芽油,是名不虚传的绿色健康食品,传统石磨凝集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10、汉中梆梆面
梆梆面是陕西汉中市的特色面食,传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便使用士兵的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见此情景便趣命为"梆梆面"。也有一说,旧时汉中小贩沿街叫卖梆梆面,多使用木制梆子敲打面条,取其梆梆之声,故名"梆梆面"。正宗的汉中梆梆面,不是手工擀制的,而是用木梆敲打而成,使其薄如纸片,光韧十足,讲究"一张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再加以秘制汉中辣椒油、凤椒、城固生姜、葱、香菇酱油、香醋等为主做成汤底,加之鸡骨、大骨熬制的回汤,着青蒜苗或葱花,一碗香醇爽口的梆梆面便制作完成。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